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已故花儿王朱仲禄登上央视

兰州日报 2017-09-21 09:31 大字

朱仲禄生前剧照图片由兰州广播电视传播中心提供

20日记者获悉,由兰州广播电视台出品、兰州广播电视传播中心创作的高清电视纪录片《西北花儿王朱仲禄》,将于22日晚9时53分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该片的艰苦拍摄和精心制作历时近一年,通过上下两集共计50分钟的内容,深情讲述了风靡全国的《花儿与少年》创始者和把花儿推向世界的重要人物之一、老一辈河湟花儿歌唱艺术家朱仲禄坎坷精彩的人生故事,探寻了“花儿”产生的历史背景,展现了“花儿”这项世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让“花儿”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

朱仲禄,1922年生于青海省同仁县,老一辈河湟花儿歌唱艺术家,人称“花儿王”。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随西北各民族参观团到北京参加首届国庆各民族大联欢,会上他演唱了花儿“河州大令”《上去高山望平川》,后又参加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演唱了花儿以及酒曲《尕老汉》,获得极大成功。之后,朱仲禄走上了专业演唱花儿的艺术之路,先后在西北文工团、山西歌舞剧院、甘肃民族歌舞团等单位工作。

1961年,他被邀请到上海中国声乐研究所学习深造,接触学习了西洋科学发声方法,丰富了自己的演唱表现力,在艺术上更趋成熟。“文革”期间,“花儿”遭到禁唱。1978年,平反后的朱仲禄被安排到青海省群众艺术馆工作。1986年甘肃音像出版社为他出版了《朱仲禄演唱专辑》、《尕妹给了我半个心》等4盘花儿录音带。

朱仲禄自幼学唱花儿,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他的声音明亮挺拔,刚柔相济,韵味地道,歌声山野气息浓厚,给人以天高气朗的高原感受。2007年12月22日14时10分,朱仲禄在青海省西宁市逝世,享年86岁。他的歌声,是西北大地上经久不衰的记忆,他的演唱,是中华民歌宝库中永恒的经典。他用毕生的心血使花儿成为了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

“原生态”演唱呈现花儿独特风情

纪录片《西北花儿王朱仲禄》分为上下两集,总时长约50分钟,是兰州广播电视台继《兰州牛肉面》《兰州空战》后第三部在央视播出的纪录片作品。该片由执导《毛泽东1949》《百年巨匠》的央视著名导演赵伟东担任总编导,兰州广播电视传播中心拍摄团队完成摄制。摄制组从2015年开始跟踪拍摄,从北京、西安、宁夏、青海、兰州等多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和采访,获得了多项珍贵的采访资料。

在片中,西部广袤的土地,雄奇峻险的山川,大开大合的江河、森林、草原、大漠等壮美的自然景观,西部各地不同的风貌,都通过独特的镜头语言一一得到呈现,使观众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当中,在惊叹大自然神奇造化的同时,体验“花儿”诞生、成长、传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开启文化之旅,享受艺术之美。片中还选取了大段朱仲禄本人的珍贵演唱资料,旨在通过这种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演唱,生动呈现花儿演唱的独特风情。

据了解,兰州广播电视传播中心是兰州广播电视台所属以影视精品为主的创作队伍。近年来,这支队伍不断探索、转型,逐渐找到了一条以反映兰州重大社会文化节点,记录兰州发展的创作道路。近年来,该中心先后完成了多部优秀的纪录片,接连荣获第十二届塞瓦斯托波尔国际电影节等3项国际性奖项,以及中国山花奖、中国年度优秀纪录片奖数十项国际和国家奖项。

“西部之魂”从山野民间走入顶尖艺术殿堂

“花儿”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大西北,被十几个民族共同传唱了近千年的高腔民歌,学者们称它为“西部之魂”。如今,花儿早已从山野民间走入了顶尖的艺术殿堂。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花儿”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然而,遗憾的是,对于这位与花儿相守了一生的老人朱仲禄来说,却永远没有机会看到这一幕了。

“在世界中外的民歌史上,尤其在山歌当中,没有这样一种山歌。”临夏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王沛说:“花儿之所以能申报世界非遗成功,朱仲禄贡献最大。我是从1982年、1983年的花儿会上跟朱仲禄认识的,那个时候他已经有80岁左右了,声带也松了,高音绷不上去了。结果他跟我说,如果没有花儿我可能早死了,有了花儿我才活到今天。朱仲禄是一个视花儿为命的人,花儿就是他的生命,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片中有一段影像是拍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尽管此时的朱仲禄已经年近80,但是对大西北的老百姓们来说,这位曾以歌声名扬天下并创作出《花儿与少年》的老人依然是他们心中的花儿王。“花儿哈我唱给了几十年,我尕少年变成了老汉,今个我登上了子孙山,哎,我这个老汉家又成了个少年。”他在当时这样自豪、洒脱地说。

她曾与西北“花儿王”同台对唱

“左边的黄河嘛噢哟,右边的石崖么噢呀,雪白的鸽子么,噌愣愣愣愣愣,仓啷啷啷啷啷,扑噜噜噜噜噜,啪啦啦啦啦啦啦地飞呀,水面上飞来嘛噢哟。”这是一首录制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的花儿,六十多年前,当这种山间野曲第一次通过广播电台的电波,飘荡在这座城市上空的时候,人们记住了一个陌生的名字,朱仲禄。

“我那个时候还是个高中生,我从电台听到朱仲禄的演唱就非常向往,他的歌声能够引发我的一种想象。所以对他的歌声就非常着迷。”西北师范大学原音乐系教授卜希文一边回忆一边深情地说:“他的声音旋转,让人真是高亢入云,让你不可琢磨的感觉,非常迷人。”

四川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是“花儿”的故乡,“花儿”被聚居在这里的30多个民族同声共唱了近千年。朱仲禄与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渊源。临夏歌舞团有一位退休演员叫张佩兰,在她并不复杂的艺术生涯中,有一次演出令她终生难忘。30多年前,她曾经与朱仲禄这位名震西北的花儿王同台对唱。

“跟我们一起唱的时候他已经是60多岁了,我跟他对唱的是《毛毛雨里抓蚂蚱》,‘毛毛的细雨里抓蚂了蚱呀啦,二梅花呀嘛二牡丹呀,我看你呀,啊飞哩嘛跳呀噫呀。\’”说着说着张佩兰不由自主的便哼唱了起来。

王沛也亲身经历了这段时光,他回忆说:“只有这支花儿他唱得是最动感情,台下再来一个再来一个喊,喊了以后他就下去又上来。他反复唱,一直唱到他自己眼泪都流了下来,观众有些人都流泪了。”

兰州首演轰动全场、千人欢腾

坐落在皋兰山下的西北民族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少数民族高等学府。1963年,也就是在人们听到他歌声的10年后,40岁的朱仲禄来到了隶属于这所大学的甘肃省民族歌舞团,这里的观众第一次目睹了他在舞台上的风采。

“朱仲禄老人是青海人,他唱的花儿,我用地域来分的话应该属于河湟花儿。河湟花儿从他开始走出了青海、甘肃,走向了全国。”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肖媄鹿告诉记者:“朱仲禄来兰州的时候我已经上小学了,非常巧就是他来的第一天我就见到了他。”

原来,民大校园里的这座大礼堂,在60多年前是西北五省规格最高的艺术殿堂。当时的民族歌舞团,汇聚了整个大西北最优秀的专业歌舞演员。童年的肖媄鹿就是在这个舞台上,亲眼目睹了朱仲禄来到兰州以后的第一场演出。

“我们那时候熟悉的歌都是广播里还有老师交给我们的这些歌,他唱的那种歌我们从来没有听过。”肖媄鹿的讲述似乎依旧在品味着那份珍藏已久的感动,她说:“报幕员一上台报幕:演唱者朱仲禄。大家都很陌生,第一次,也没什么反响,很安静。结果他一张嘴一唱,大概才唱了一两句,整个礼堂就像沸腾了一样,哗地就欢腾起来。”

“我记得我自己当时非常吃惊,我就左右看这些人他们怎么了,他唱了个什么我们根本就没听懂,但是,就从那一刻开始我知道了这个人非常了不起。他就唱那么几句,能让一千多人欢呼起来。”她激动地说。

毕生心血助推“花儿”申报世界非遗

“在西北一说起花儿,没有不知道朱仲禄的,他是民间来的。”甘肃省民委副主席、花儿研究学者郭正清说:“他本来是民间歌手,最后走上舞台,使花儿向更广阔的天地里边传播出去。对于爱唱‘花儿\’的人来说真的是无论喜怒哀乐,高兴也唱,愁苦的时候也唱。”

在花儿流行的地区,民间每年都会自发的举行各种规模盛大的花儿会,成千上万的各民族同胞汇聚到一起,共同用“花儿”表达他们的心声。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很多著名的歌唱家都曾经专门向他学习过这首山歌的唱法。甚至许多当时音乐界最有影响力的专家和学者,都是从这首歌入手,开始了他们对花儿的探索和研究。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第一本花儿学术专著《花儿选》问世开始,朱仲禄一生都在进行着花儿的整理、创作和研究,从未间断。共发表了论文及专著近两百篇,整理与新编的花儿达到了上千首。然而,当时的他并不知道,他毕生的心血将为花儿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临夏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王沛说:“没有他前期的大量演唱,让世人知道花儿的话,那可能是花儿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还是有一定难度。他是做了前期的开拓性的、基础性的工作。”

晚年的朱仲禄曾将花儿比作满园盛开的花海,将自己喻为爱花儿护花儿的花丁,他为了花儿几乎殚精竭虑,与花儿朝夕相伴直到生命的尽头。

新闻推荐

兰州市2017年“十佳志愿服务项目”六彩连心卡:将社区志愿服务有机结合

皋兰县城北社区,现有志愿者1218名。该社区以“六彩连心卡”特色服务载体为抓手,不断夯实志愿者服务工作站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志愿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多措并举,形成合力,促进了社区志愿者工作的健康...

皋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皋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