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 传承的是技术和创新思路更是一种精气神
大庆油田,勘探开发已逾60年,累计生产原油超24亿吨,是我国陆上最大石油生产基地,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采油工刘丽,是大庆油田20万名员工之一。19岁成为采油工,如今47岁的她,已成为我国石油工业油气生产领域专家型人才,获中央企业“百名杰出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质量工匠等荣誉称号135项。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刘丽共研制创新成果200余项,获国家专利38项。
2011年,刘丽工作室成立,建筑面积874.9平方米,被531名成员称为“院儿里”和“基地”。
十年间,刘丽带领工作室获得技术革新成果1048项。工作室荣获“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称号。
闷头干
刘丽的日程表,记录了她的行程轨迹:6月27日,乌鲁木齐到北京;7月1日,北京到敦煌青海油田;7月6日,又赶往甘肃玉门油田……8月中下旬,刘丽因局地疫情困于大庆,但涌来的电话和消息,仍使她手机提示音此起彼伏。
她近1米7的个子,体态敦实,早年长期在野外工作,肤色黑黢黢的,膝盖的酸疼总比雨水更先降临。她常穿着大红色工服,左手袖口洗出了白斑。
多数日子工作至凌晨的习惯,刘丽保持了近20年,用丈夫杜守刚的话说,“比同龄的女同志要显老”。杜守刚发给媳妇《熬夜最伤身》的微信文章,刘丽看后,作息仍雷打不动。他得出结论:“刘丽这个弯还没转过来,还停留在王铁人那个年代。”
但不同于那个年代,靠地层压力,石油自己就会喷出来。如今,石油开发难度更大,不同生产阶段,会出现新的难题。对刘丽来说,闷头干不再是用身体搅拌泥浆,而是通过创新解决难题。
更换盘根,就是采油工眼里头疼的活儿。
这是一圈橡胶,盘成圆环填充在密封腔体内,起到密封井口,防止井液泄漏的作用。每隔一两个月换盘根时,工人要把螺丝刀近乎直立地插到10多厘米深的盘根盒内,一个个抠出来。但在指甲盖宽的缝隙里,根本使不上劲。冬天橡胶遇冷变硬,有时被挤碎还会产生碎片,抠出来更加费劲,一干一小时,手都冻透了。
一次刘丽在使用口红时,发现转动底部,口红会慢慢露出头来。她从这种旋转方式,得到启发,设计了上下可调式盘根盒。转动手柄,就可一次取出全部旧盘根,操作时长缩短到10分钟。该成果从2012年起,在大庆油田200口抽油机井推广应用。
此后,这项发明又经历5次改进,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新型节能盘根盒压盖,具有自润滑和扶正功能,可减少光杆与盘根的磨损,降低电能损耗。该成果于2017年获得大庆油田技术革新成果特等奖,2019年获得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一线创新成果一等奖。
但创新并非坦途,而是在挑战旧的习惯与工艺,“大家从观念上没有接受这种新,不喜欢改变”,刘丽说,“每做一次创新,会影响到很多东西,会听到不赞同的声音。但如果我们不做了,是不可能的”。
大庆的冬天,气温直逼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电泵井防喷管冻得严严实实。工人们用野火解冻,存在极大安全隐患,“但大家心照不宣,谁都知道怎么干的”。这套装置用了几十年没人动过,领导也一度说,没整过的东西,别整了。最终刘丽和团队成员顶着压力,完成了改进。
有一回电泵井出现故障,刘丽赶到现场。问起这套新设备,一位不认识她的老师傅,赞不绝口,“真是干了件好事”。
截至2019年底,刘丽创新成果获奖200多项,“我最看重的不是证书,但对工人们现场的评价还是挺在乎的。”
“刘丽更像我一点”
除了工人们的肯定,父亲刘文生“子女里刘丽更像我一点”的评价,也带给她宽慰。父亲是大庆油田第一代石油人。1974年,刘丽和胞妹刘霞出生时,刘文生已46岁。
在刘文生那个年代,流传一句顺口溜,“三人工作一人干,抽出两人搞会战。三人工作一人顶,抽出两人搞修井。三人工作一人抓,抽出两人搞调查。”刘丽90岁的母亲,现在还念叨丈夫当年拿自行车驮公家搞建设的砖,“是不顾家的”。
刘文生的回忆录,写下了当年的工作状态。
有次开会至凌晨两点,刘文生徒步到50里外的安达库,赶早上8点的另一场会。路上碰到载着几袋粗粮的马车,搭车坐在角落,打了个盹儿摔到地上,轮子从腰部轧过。驾车的老汉执意送他去医院,刘文生觉着腰脚没断,又坐上马车,拜托老人家再捎一段路。最后一句写道:“早上7点50分,到达单位,没误8点开会。”
19岁那年,刘丽姐妹俩从技校毕业,分配到第二采油厂当采油工。
采油工在野外作业,尤其是冬天,环境艰苦。掉进雪里,只露出个脑袋,爬出来后,袖子和裤管里的雪,都融成了水;零下三十多摄氏度,风像狼一样嚎叫,脸冻得梆硬且发白,缓过来后变成红色,又痒又疼;睫毛上挂满冰霜,使劲眨巴着眼才化……
出于防火安全考虑,井场周围要求寸草不生,刚开始刘丽不会使锄头,满手都是水泡;她恐高,不敢坐商场观光梯,但抽油机有近10米高……
1995年,25岁的刘丽成了少有的女井长,管30多口井。刚开始,采油工关洪波心里也没底,“咱仨都是女的,能不能把这活干下来啊?”有回换30多斤重的抽油机皮带,被一头垂着的皮带扫了一下,140多斤的关洪波没站稳,险些从3米多高的减速箱摔下。
但刘丽把“干了,我就得把它干好,不能让人挑出毛病来”挂在嘴上。一般早上八点多开工,关洪波提前一小时到,刘丽已经在干活了,“好让我们少干些”。采油工要刷漆,油井灰色,阀门手轮红色,阀体黑色,趴地上抬头瞅,也不会有死角。队长带人上刘丽的井组参观,放话“你看人家三个女的,做的就是样板”。
15个齿轮
一个直径比矿泉水瓶还小上一半的取样阀废品,是邹继艳的宝贝,“谁也不许给我弄丢了。”
邹继艳是采油二厂采油四区六队班长,刘丽工作室成员。
作为技师,每年有一项革新成果任务。多年前,她设计了一款防喷溅取样阀,但孔径小,油液容易堵上。邹继艳无意中同刘丽说起过。
评审一年一次,那年刘丽是七八个评委之一。邹继艳寻思“咱家有人”,抱着“今天没准能获奖”的心态。但邹继艳刚调试好幻灯片,刘丽就说,“你这个东西不要讲了”。屋子里的人齐刷刷瞅着刘丽,“不要浪费大家时间了,这个东西在试验过程中存在问题,不具备上会评奖资格。”
邹继艳后悔跟刘丽聊起这事,“你不帮我就别吱声呗”。
她躲了刘丽一段时间,再见面时,刘丽开导她,“这个东西是你做的,大家都知道,在用的过程中是不是天天骂你?你想想以后还有后路吗?咱研究一下,怎么把它改进些,争取明年获一个大奖。”
第二年,改进后的产品,夺得大庆油田技术革新二等奖。自2011年,刘丽工作室成立以来,像取样阀这样的技术革新成果,共有1048项。
多年来,刘丽累计培训学员1.5万多人次,65人被聘为高级技师、技师,135人被评为厂级以上技术能手。2019年,徒弟赵海涛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工作室有6人被评为中石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12人被评为大庆油田首席技师。
在工作室,刘丽传承的不仅是技术和创新思路,更是一种精气神。
刘丽工作室展厅的过道上,挂着15个齿轮。刘丽的照片贴在最前头,后边是12个分会和2位总会副会长——寓意这是互相咬合的团队。
机械分会会长张海山的笔记本电脑里,有个23.4G的“助力——革新集”文件夹,里头有6006个文件,269个文件夹,都是工作室成员革新成果的三维模型。有人问他,“海山,你付出这么多,做完一个东西,这成果归谁?”张海山说,工作室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成果还是归提出问题的人,“帮助更多人走入创新队伍”。
“铁人”们
在刘丽工作室,“铁人”王进喜的迷你雕像,同刘丽的证书摆在一起——身穿皮袄,手扶刹把,神情坚毅,底座刻着他最有力的誓言之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大庆油田60多年勘探开发史上的记忆,形成了“三老四严”等务实精神。所谓“三老四严”,指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这些暗黄色的历史滤镜,在刘丽身上仍留有印记。
丈夫杜守刚记得,有本专业用书临近出版,找刘丽审校。此前审稿专家并未挑出毛病,但在刘丽手里,全是红线画的圈,“相当于把这本书推翻了”。她花了两三个月加夜班,“这事要不就别经我手,经过我手就得负责任”。
大庆油田先后涌现出王进喜、王启民、李新民三代“铁人”,但无一例外都是男性。
采油队一般安排女工人擦拭设备、录取资料、计量数据。遇到刘丽前,邹继艳压根没想过创新,“我做啥创新,就是一女同志”。但现在,她紧紧抓着座椅把手,眉飞色舞地谈着革新成果,“创新这个东西真上瘾”。邹继艳说,要是没有刘丽,“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采油工,管好十多口井就完事儿了。”现在邹继艳是大庆油田公司采油技能专家,有97张厂级、油田公司、中石油、黑龙江省颁发的荣誉证书。
无论斩获多少荣誉,刘丽、邹继艳和其他工作室成员,仍觉得自己是最基层的工人。
2019年1月,刘丽工作室开了场年会。
室外寒风呼啸,窗上满是水汽,大伙儿踩得瓜子壳嘎嘣嘎嘣响。他们穿着中石油的红工服,唱着比一些人岁数都大的《踏着铁人脚步走》——“高举红旗去战斗,踏着铁人脚步走,雄赳赳气昂昂,泰山压顶不低头……”
刘丽
大庆油田第二采油厂第六作业区采油48队采油工班长。
经过28年磨炼,刘丽已成长为我国石油工业油气生产领域专家型人才,获中央企业“百名杰出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质量工匠等荣誉称号135项,拥有创新成果200余项,主编的近60万字的《采油工(第三版)》在全国各油田广泛应用。
2011年8月,以刘丽名字命名的“刘丽工作室”成立。工作室实施“研、产、用”一体化创新管理模式,现已发展为涵盖采油、集输等35个工种,拥有531名成员的集人才培养、难题攻关、技术革新、成果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效联盟。
传承
这些年做了很多革新成果,获得了很多证书,但最开心的还是成果在现场应用,解决了生产上的问题。我最看重的不是证书,但对工人们现场的评价还是挺在乎的。无论斩获多少荣誉,我们工作室成员,仍觉得自己是最基层的工人。
匠人心声
1新京报:你在取得成就的过程中,是如何呈现匠心精神的?
刘丽:我觉得匠心精神是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有时候一个项目要研发几代产品,不断完善其功能,让它适应各种生产条件的需要,这就是精益求精;我们开始只能解决岗位上的难题,接着解决大庆油田层面的难题,不断向更高的难题级别挑战,让我们的成果达到行业内领先水平,这就是追求卓越。
2新京报:28年都在采油队,哪些东西是你坚守的,你又在传承什么?
刘丽:我一直跟自己说,我不是最聪明的,但我一定要做最努力的。比别人多学一点儿,比别人晚睡一会儿,比别人多看一点儿书。从2005年开始,我坚持每天夜里12点之后才上床休息。赶上工作多,通宵达旦更是常事儿。我做了很多年的企业培训师、大赛教练员,努力把自己所学所会教给学员。除了技术,我更注重向他们传递思想和作风。不怕苦不怕累,身体力行为他们做表率。
3新京报:同样都是石油工人,你觉得与王进喜的年代比,有哪些变与不变?
刘丽:王进喜的年代,环境特别艰苦,住的是自己挖的地窨子。现在我们的生活、工作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个前线班组都有自己的小厨房、小食堂。但不变的是我们石油人的初心,为祖国献石油的使命。
4新京报:你对未来有哪些期待,有哪些想做的事情?
刘丽:希望我们工作室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每一个成员都获得长足进步。在共同努力下研发更多的产品,解决更多的难题,为企业做更大的贡献。期待在我们操作员工队伍中,能有更多的大国工匠,成长出更多优秀的操作工人。
A特30-31版采写/新京报记者杜寒三
A特30-31版图片/受访者供图
新闻推荐
本报玉门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文博)6月1日上午,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第十届五次理事会暨2021年中国农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
玉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玉门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