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生活的英雄

酒泉日报 2019-11-20 00:53 大字

自我的文字出现在报纸上的那一天起,不知不觉间,我已走过了工作中的“七年之痒”。

对文字最初的痴迷让我与报纸结下不解之缘。迷茫过,困顿过,回首凝望,这份工作给我的,远比我给予它的要多。那些平凡的人们,那些触动我心灵的故事,不断增加着我生命的厚度和纯度。

有人说,记者是那些用一辈子活了别人几辈子的人,我深以为然。

当了记者,从此,不自觉地过着不同的人生在我生命里叠加的生活,我像触摸一片树叶清晰的脉络一般,触摸着酒泉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曾经一度认为像我这种“泪点”太低的人不太适合做记者,但回过头才发现,正是那些让我落泪的瞬间,我记住了一名记者沉甸甸的责任。

他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叫李某生。去年我采访他的时候,他49岁,在玉门市二转盘开“三马子”给人送货,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李某生36岁才跟贵州来的一名轻度智障女子结婚,育有一儿一女。9岁的儿子有听力障碍。

李某生7岁丧父,小小的他帮母亲浇地,双腿常常浸泡在冰凉的渠水里,现在的骨质增生是不是跟这有关,不得而知。李某生的妻子刘金莲30岁,找不到工作。好在政府给他家发了低保金,还分了廉租房,一家人每月有1500多元的低保金,加上李某生打零工的钱,维持生活、给儿子做听力康复。儿子的学习成绩也渐渐好了,从一开始考十几分,到现在能考到70多分,他很欣慰。

他叫王某军,是玉门三中的一名普通教师。提起儿子王升生病做手术失败、伤到腰椎神经而致残的始末,他几度落泪。他在学校很少跟人谈儿子,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家的情况。他怕别人问,也怕熟人的关心,出门都要戴上厚厚的口罩。儿子的病是他不敢谈的话题,每每提起,都难过地要哭,“一个大男人,抹眼泪,太丢人”。以前,儿子还能勉强坐到轮椅上,2015年9月的一天,儿子不小心从轮椅上滑下来骨折,伤到了髋关节,现在只能趴着睡觉,连轮椅都坐不了。夏天的时候,他和老伴用担架把儿子抬到户外晒太阳,结果风一吹儿子就感冒了,再也不敢出去了。他想了很多方法,也咨询了很多大医院的大夫,得到的答复是神经伤了就再也难以康复了。

“我好好的娃子,怎么就成了这个样子?他上学的时候学习还很好呢!”这个54岁的父亲落泪了,惹得我也流泪了。

那年,我在特教学校采访。她怀里抱着一岁七个月的女儿,哄着八岁但智力只有两岁的儿子康康,依旧是温柔的、似乎不知疲惫的笑容。

在这个从肃州区金佛寺镇来的年轻妈妈眼里,康康只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陪读已经坚持了一年,康康依旧不适应妈妈的离开。见妈妈离开,康康大哭起来,拒绝吃饭,挣脱哄劝他的老师追了出去。我看到她其实没有走,抱着小女儿一直躲在墙角。

他,36岁,家在肃北县党城湾镇,种着20多亩麦子,农闲时在肃北县一家私人电站当工人,月薪2000多元。孩子两岁多时发现患有多动症,妻子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孩子6岁那年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这年的雨水格外多,他家麦子长了芽,卖不出去,一家老小要靠他的工资维持生活。

我采访他的前一天,他带着儿子前往特教学校做体检,还在等学校的通知。学校能不能收下孩子?如果收下,陪读需要多久、得请多久的假?一切都是未知数。

“这日子太苦了……”孩子嘟嘟囔囔地说着话。这句话从一个9岁的孩子嘴里出来,似乎是他年迈的爷爷奶奶的口吻,又似乎是他爸爸惆怅的低语。

这世上的苦总得有人去吃,上帝偏偏选中了他们。就为那一声“爸妈”,就为看到孩子的笑脸,这苦还是能吃的,甘心吃苦能让人心变得温柔,而那些甘心吃苦的人都是生活中的英雄。

一次次触动心灵的采访经历,让我的生命变得厚重,让我心怀苍生,做有温度的人,写有温度的酒泉故事。

□本报记者陈燕践行“四力”追梦新时代

新闻推荐

玉门你来找茬我来办 群众满意才算完

本报通讯员蔺晓燕不管你什么时候来到玉门市市民中心,这里永远都是熙熙攘攘却又井然有序。随处可见的温馨提示牌、热情周到...

玉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玉门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