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基层的报道 赤金韭菜的“暖冬效应”
本报通讯员蔺晓燕韩璇
数九寒天,北风凛冽,玉门市赤金镇西湖村农户钱志刚却感觉不到寒意,额头上甚至还隐隐沁出汗珠。只见他利索地将韭菜捆成粗细均匀的捆,放进一旁的箱子里。
“天渐渐冷了,韭菜市场渐渐热火起来了。整天在韭菜棚里干活,都不觉得是冬天。”钱志刚说。
在赤金镇,几乎家家都有韭菜温室大棚。每到生产期,大家都会组成生产互助小组,互相帮忙收菜。
在同村亲戚邻居的帮助下,不一会儿,钱志刚家的韭菜已经收完了一半,整齐地装了十几箱。“我家韭菜棚扣棚早,现在收的是头茬韭菜,正巧赶上了个好价格,每斤韭菜1.3元。20天左右就能出一茬菜,一个生产季下来,四茬菜至少能收入1万多元。”钱志刚一边忙活一边兴奋地说。
大家齐心协力将包装好的韭菜装到钱志刚的三轮车上。“这棚韭菜今天上午就收完了。下午去帮别人铲韭菜,我们两口子一天至少也能挣80元左右。”钱志刚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赤金镇是全国“一村一业”示范镇,拥有河西地区最大的万亩无公害温室韭菜示范基地,已累计建成韭菜日光温室7512座1.1万亩,全镇70%的农户从事韭菜生产,农户棚均收入达1.3万元。
黄晓玲是西湖村的温室韭菜种植户之一,她认为要真正把韭菜做成赤金镇的致富产业,首先要通过改品换优、优化种植技术,提高韭菜的品质。
结合产业发展实际,2017年冬天,赤金镇把现场会开到了韭菜大棚里,镇村干部和农户面对面沟通,找问题,补短板,共同研究讨论全镇温室韭菜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措施,引导菜农运用穴植新技术和生物防虫法,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并定期进行农药残留检测,确保把无公害产品准出制度落到实处。
同时,赤金镇引进新疆客商投资6500万元,新建占地400亩的集净菜加工、韭花加工、包装箱生产、韭菜交易、冷藏保鲜、节水灌溉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服务中心。项目建成后,将会使韭菜的生产更加科学,管理更加规范,销售更加通畅,全面提升当地韭菜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新闻推荐
本报玉门讯(记者孙海峰)今年以来,玉门市以协调推进农村重点产业、环境综合整治、脱贫攻坚、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协调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升,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
玉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玉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