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路上的酒泉故事 ——“我们永远在路上采访组”“双百三同”蹲点调研报告

酒泉日报 2017-09-01 09:38 大字

◎我们永远在路上·走进***现场

8月29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红色云彩的缝隙,静静地照射在玉门市独山子东乡族乡,绚丽的朝霞背后,像是撑开了无边际的蓝色绸缎。“喔喔喔……”随着公鸡的打鸣声,沉睡一夜的小镇苏醒了,炊烟袅袅,鸟鸣清脆,村民们又迎来紧张忙碌的一天。行走街道田野,独山子乡正悄然发生着变化,焕发出勃勃生机,活力无限。

建乡以来,独山子乡以实现“移得来、稳得住、能致富”为发展目标,干群同心、真抓实干,不断夯实农业基础,持续培育壮大增收产业,千方百计办实事、解难题、惠民生。当前,这里正举全民之力打造甘肃有机枸杞之乡、设施养殖扩繁中心、劳务培训输转基地、平安和谐幸福村镇、民族团结繁荣新乡。

回眸过去,成就斐然;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在致富奔小康的新征程上,独山子乡正奋勇前行!

黄土地上景色新

金旺村百亩优质枸杞种植示范点

本报记者王新成范溥

于革华杨璐

王荣世琴

驱车行进在独山子乡,不时有大片郁郁葱葱的枸杞林映入眼帘。这里的土地不再贫瘠。

这种变化,是近年来独山子乡把发展枸杞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带来的结果。从零星的自发试种,到成为特色产业的成林成片,枸杞种植在增加群众收入的同时,也装扮着曾经单一色调的黄土地。

8月29日,28岁的马奴海早早从被窝里钻了出来,与父亲马有奴斯提上篮子,前往金旺村百亩优质枸杞种植示范点采摘枸杞。

在独山子乡金旺村生活了近10年,马奴海觉得这几年赶上的好事越来越多了。从2013年起,他家先后领取10000元住房补贴、每季度1300余元的低保金、每亩400元的枸杞种植补助……政策性帮扶外加枸杞种植和外出务工,各种收入算在一起,一家四口年收入达到5万元。

谈起以前紧巴巴的日子,马有奴斯很是激动:“刚搬迁到这里时,我们住帐篷,风一吹,到处是沙土,迷得人眼睛都睁不开。地里不长庄稼,一年到头没多少收入,常常为家里的开支犯愁。”

如今,枸杞种植是马奴海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金旺村耕地盐碱化严重,马奴海家连续多年种植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庄稼收成少,入不敷出。“正当我为地里种什么发愁时,乡上调整种植结构,推广种植红枸杞,收益好、效益高,这让我尝到了枸杞的甜头。”马奴海说。

生活有了奔头,马奴海种植枸杞的热情高涨。今年开春,他通过村上协调,流转了120亩荒地打算种植红枸杞,经乡镇干部帮忙联系,引进复壮1号枸杞新品种。经过半年多的精心管护,枸杞苗木长势喜人,枸杞鲜果晶莹剔透、粒大饱满。

马奴海告诉记者,复壮1号是宁夏农林科学院选育的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的枸杞新品种。新枸杞种苗是由玉门市枸杞办提供的,每亩地800元,其中自己出资400元,政府补贴400元。在市、乡两级农技员指导下,枸杞苗木采用标准化枸杞种植技术种植,从现在苗木长势来看,明年秋收即可收回成本,到第三年盛果期,预计每亩地可产200公斤干果,亩均毛收入可达6000元。

“每天站在地埂边望一望,我就干劲十足。这100多亩枸杞树上长的不只是枸杞,还是我们全家致富奔小康的产业和希望。”马奴海说。

新闻推荐

手机控制输水闸电脑管理地下水 疏勒河灌区水利信息化水平国内领先

本报玉门讯(记者孙海峰)三四百斤重的水闸,通过手机就可以控制;埋藏于地表深处的水脉,轻点鼠标就能够一目了然。这些听上去像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如今就出现在甘肃省疏勒河灌区。在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管理...

玉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玉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