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额尔德尼和他的马头琴

酒泉日报 2017-07-25 09:55 大字

蒙古族的曲子用马头琴演奏起来非常优美,会使人不自觉地唱歌跳舞。而这琴声,每晚都会飘扬在肃北县马头琴与呼麦协会办公楼的上空。

近期,记者循着琴声,走进肃北县马头琴与呼麦协会二楼的排练大厅,一群孩子正围坐在老师身旁,认真地听老师用马头琴深情演绎《万马奔腾》。

额尔德尼就是那位老师,他已经在肃北县免费教授马头琴24年了。他不仅拉得一手好琴,还是马头琴制作省级传承人。

额尔德尼是蒙古族人,他生在草原长在草原,11岁时放羊归来被邻居所演奏的马头琴曲子深深吸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那时候马头琴少,会拉马头琴的牧民更是寥寥无几,只要我打听到谁会,就骑着马儿寻上去,请教马头琴演奏技艺。”额尔德尼说。后来,随着额尔德尼的演奏技艺愈加纯熟,他对马头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他发现,在牧区买不到马头琴,他便萌发了制作马头琴的念头。

谈起马头琴的制作,额尔德尼说,过去,民间马头琴有很多样式,现在的马头琴在制作方面日渐西化,用料方面和小提琴没有什么差别,而过去的马头琴则不同,它们是用贵重的木头制成,琴身上雕刻着奇珍八宝或是与宗教相关的图案,民族特色浓郁。

为了制作出一流的马头琴,额尔德尼吃了苦头、花了功夫。

“在马头琴制作中,木料的选择,电脑设计图案、雕刻等都至关重要,可是在肃北县,没有雕刻的机器。我每次都是设计好样式,再带着图纸去北京制作。”额尔德尼说。

有一年,为了借用雕刻的机器,额尔德尼在北京一家家具制作厂的库房内一住就是3个月。白天,因为雇不到车,额尔德尼要骑着三轮车把买好的木板拉到家具制作厂,等晚上厂里的员工下班了,他才能使用厂里的机器。就这样争分夺秒,他在三个月时间里制作出了30把马头琴。但遗憾的是,他的辛苦最终付之东流,因为商家卖给他的木板没有完全干透,他制作的30把马头琴全部出现了裂纹甚至变形。

谈起那次经历,额尔德尼感慨颇深,他告诉记者,马头琴作为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其深沉粗犷的声音吸引着每一个靠近它的人。当时他一门心思就想制作出一流的马头琴,不仅常常忙碌到深夜,还赔上了他所有的积蓄,但他不后悔,好的马头琴值得坚持,值得付出。

迄今为止,额尔德尼共设计出13类马头琴,其中9类是传统马头琴,4类是创意马头琴。他制作的马头琴,选用好木材、琴头部位雕刻“骏马”、琴身雕刻的图案考究、琴弦到琴身的距离也相对抬高,方便学生们演奏。同时,他还将民间传统“熏蒸”等制作技巧运用其中。

“我希望马头琴不仅能演奏蒙古族歌曲,还能融入其他种类的音乐中。”额尔德尼告诉记者,他和马头琴打了一辈子交道,马头琴既是他的事业也是他一生的伙伴,不管是演绎技巧还是制作,他都希望能让更多喜爱它的人知晓,更好传承下去。

可喜的是,在肃北县,群众学习马头琴的兴趣很浓,额尔德尼已经培养了近80名学生,并不断有爱好者加入进来。

□本报记者杨璐

新闻推荐

既要百姓富也要生态美 ——肃北多举措保护县域生态环境

本报记者韩蕾通讯员曹雪梅今年以来,肃北县坚持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为目标,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制度,以最严厉措...

肃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