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酒泉地蹦子:千年传承下来的“老社火”

甘肃工人报 2022-01-18 08:10 大字

甘肃省酒泉肃州区一带,一直传承着这样一种社火:鼓子、拉花、棒槌、膏药匠、傻公子、丑婆子……人们扮演着各业形象,也把社会万象、世态炎凉融入了一个热热闹闹的仪式。它有说有唱,载歌载舞,深受群众喜爱。它的服饰虽然粗简,但仍保存着古朴的地方特色。

它是一种传统社火,也是一种神秘的舞蹈;它是一种古老的说唱,在消失数十年后,抢救回来的它又成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就是酒泉地蹦子!

在岁月更迭中,它从地摊到舞台,从民间流传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酒泉地蹦子,已经成了每一年社火表演中不可缺少的节目。其中尤以肃州区铧尖乡的地蹦子表演最为著名,他们将传统的社火表演推向一个高潮,也将这一民间舞蹈以全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

有人这样说:酒泉地蹦子是来自人民的艺术,是酒泉地域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酒泉在汉代就位列河西四郡之一,自古就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塞。这里祁连山脉连绵,在夏季也有银装素裹的冰川雪景;这里连接浩瀚的大漠戈壁,拥有独特的戈壁海市蜃楼之奇景;又在此形成盆地,清泉碧波,沙中绿洲,构成了雄浑独特的西北风光。想想看,在这样一片土地上诞生的社火,那必定是与众不同的了。

而社火,起源于中国上古祭祀活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它是随着古老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的。

相传在明朝的时候,酒泉这一带突发瘟疫,百姓民不聊生,上天便派了金刚、菩萨下界来到人间,送了天锣天鼓来帮助人们消除瘟疫,重建家园。其中这天锣天鼓便是天上的神物,只要人们拿着天锣天鼓在田间每天边走边敲击锣鼓,那么农田里就不会再有农害,庄稼就会蓬勃生长。渐渐地,这在田间地头敲击锣鼓来保佑庄稼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成了地蹦子最初的来源和跳地蹦子的基础舞步。

还有的说,很久以前,酒泉有个清官叫庄王,他察民情、知民俗,体民疾苦,解民所难,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可朝廷里出了一个奸臣诬陷庄王谋反,皇上降旨要将庄王家满门抄斩。老百姓得悉后,出谋划策营救庄王全家。此时正值正月十五闹元宵,大家就把庄王一家全部化装成社火角色。庄王化装成卖膏药的,男眷化装成鼓子,女眷化装成拉花,儿童化装成和尚娃(棒槌娃),其他杂役亲眷化装成傻公子、丑婆子、大头和尚以及帮场人物等,混杂在百姓之中逃出城去,庄王得救了,从而也留下了每年春节办社火、闹元宵节的风俗。还有在辽时,关于皇帝出逃的传说。

传说归传说,故事归故事,不管怎样,人们现今依旧保留着地蹦子,就是在传承着这古老的习俗和美好的希冀。

地蹦子又叫“老社火”,也被称之为酒泉舞,酒泉当地居民们喜欢跳地蹦子的最根本原因是为了活地脉。所谓活地脉,就是在土地上不停地舞蹈,达到翻土更新的作用,以此来祈求神灵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消灾免难的意思。它与其他社火最大的不同就是唱念舞蹈相结合,它有说有唱,载歌载舞,颇受群众喜爱。那种朴实矫健的舞姿、铿锵激越的配乐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更加显示了河西人民淳朴敦厚、豪狂骠悍的性格。而且这种舞蹈还极具神秘色彩,这种神秘感主要来自于它的跳法。

地蹦子的固定角色有领舞的老者(膏药匠)、四个鼓子、四个拉花、四个和尚娃、一个傻公子、一个丑婆子(媒婆)、一个大头和尚、一个柳翠等角色。不同的角色在地蹦子里面作用、扮相、妆容也都不尽相同。在地蹦子里,角色的扮相和妆容是很讲究的,脸部的妆容被称为“五色脸”,分别为红、绿、白、黄和黑五种颜色绘制而成。

地蹦子的独特之处在于有唱词、边舞边唱的形式。说唱形式及内容极其丰富,分为点唱、对唱、自说自唱、边舞边唱等,其内容,有对神灵的祈求;对官府的奉承、希望;还有对现实生活和美好前景的向往;有唱丰收后的喜悦心情的;有唱自然景色和吉利话的;也有唱古诗词的。大多是即景生情,即兴咏唱,根据环境、人物的不同现编即唱。

地蹦子作为酒泉最古老的民俗文化,既在节日里衬托出了佳节的喜庆与热闹,也传承着民族的精神与灵魂。火热的地蹦子舞起来,浓浓的乡情涌出来,恰似老艺人的心,对地蹦子是那么的坚定而热烈!(来源:陇上非遗)

新闻推荐

22次! 我国单个发射场年度航天发射再创新纪录

新华社酒泉12月29日电(奉青玲郑伟杰)12月29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天绘-4卫星发射升空。这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今年...

酒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酒泉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