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感受到了祖国的伟大 近300名“三秦学生记者”走进航天六院

三秦都市报 2020-12-07 10:49 大字

技术人员讲解数控设备的操作方法

“今天的活动让我了解到,这所研究院是梦聚集的地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数控车间,机器会随着指令在二维平面上不停地滑动,并能‘写’出一张张方方正正的中国字。这次的活动让我了解到了中国航天的伟大,更了解到中国的伟大。”泾河第二学校七年级三班李诺邓睿同学高兴地向记者说道。

12月5日,西咸新区泾河第二学校近300名“三秦学生记者”走进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航天六院),进行为期一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高科技圆了孩子“航天”梦

当日7时许,尽管天气寒冷,但孩子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早早来到学校。在听完校长刘建玲关于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后,孩子们更是群情激昂,整齐列队,高举队旗,有秩序地乘车前往本次活动目的地。

在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参加活动的小记者们先后参观了航天科技资料馆、安全教育实验室、数控加工车间,并进行了安全急救体验、模拟气体爆炸、模拟粉尘爆炸、火灾和地震逃生体验。在太空模拟舱,有幸参与体验的孩子们在VR体验中乘“火箭”进行了一次太空旅行。俯瞰地球,孩子们深刻感受到了浩瀚的宇宙、无尽的太空和“升空”的骄傲。在数控加工车间,技术人员给孩子们先后讲解了数控机床的程序设计原理和操作方式,并通过程序设计,生产出了零件,孩子们在感受高科技神奇的同时,也脑洞大开。在手工制作间,孩子们在老师示范引导下,认真按照每道工序,亲手制作火箭模型。通过安插、粘贴,不到40分钟,一枚枚“火箭”立刻呈现在他们面前。看着自己的智慧劳动成果,孩子们开心地笑了。

下午5时,尽管天色已经开始变暗,但“三秦学生记者”们仍然意犹未尽,乘车来到实践活动的最后一站“揽月阁”,进行“火箭”升空实验。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孩子们依次安装、接线、点火,将自己亲手制作的“火箭”送上天空,随着一声声“嗖、嗖、嗖”的声音,一枚枚“火箭”升上天空,孩子们圆了自己的“太空梦”。微弱的灯光映照着孩子们的张张笑脸,此时,他们仍沉醉在无尽的遐想中。

“我感受到了祖国科技的强大”

参加了一整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尽管每个孩子都显得很疲惫,但却掩饰不住他们内心的激动。七年级一班邹鸿滨同学高兴地向记者说道:“今天我们听了关于航天的讲座,知道了关于空和天的区别。知道了长征5号被称为‘胖五’,它也是我们中国使用最多的航天运输器;知道了中国有四大重要的发射基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太原卫星发射基地、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文昌卫星发射基地;还知道了钱学森是我们的导弹之父、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杨利伟是我们的航天英雄,也是中国登上太空的第一人。从今天的社会实践中得知,我们的祖国太伟大了。”

多样活动展现思政课

针对当天的活动,泾河第二学校校长刘建玲表现出充分的肯定。她向记者表示:尽管天气寒冷,但是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如火的热情。这几天,“嫦娥五号”是一个热词,就在4日晚上,我们从新闻上看到,在月球表面,我们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第二天,我们就带领孩子们走进航天六院。孩子们从进门的好奇,到科技馆听工作人员讲解我国航天历史发展,再到数控车间参观,在亲手操作实践之后,他们一方面有对航天人艰苦卓绝奋斗精神的崇高敬仰,同时对科技报国、科技强国精神有更深刻的感受;另外,他们也将科学探索的精神植入到了内心。

刘建玲说,作为一所开学仅仅三个月的新学校,从开办之初,在陕师大附中专业教育的平台上,我们一开始就有这种德育理念,同时,我们通过一些社团活动和教学教研活动、课堂和课外的校本课程,包括像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等,立体地将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方位提升;下学期,我们还准备利用学校已有的几亩预留用地,将劳动课也开到课堂上。通过让孩子们亲身地种庄稼、种蔬菜、种瓜果,让他们体验到劳动的不易,以劳动课为中心,把思政课通过各种活动充分展现,最终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文/图本报记者孟琳党运

新闻推荐

提升百姓幸福感的“肃州答卷”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文博通讯员朱天保姚明悦当第一缕曦光穿透祁连山上的薄云,酒泉市肃州区迎来了崭新的一天。环卫工人...

酒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酒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