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的家风

定西日报 2020-11-02 07:46 大字

□潘硕珍

晚清重臣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家庭贫困,无钱延聘私塾教师,就由祖父和父亲为左宗棠兄弟三人教授儒家经典。此后,左宗棠以实际行动贯彻儒家的民本思想,关心民间疾苦,救济灾民,捐献薪水支持公众事业,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左宗棠同情下层劳动人民,也源于左家“居贫好施”的良好家风。其曾祖父左逢圣,系县学生员,虽家庭贫困,却乐善好施,曾在高华岭给行人提供茶水消渴。乾隆十七年(1752年),家乡遭遇天灾,他就典当衣服,与族人一道在袁家铺施粥,救济饥民。祖父左人锦,国子监监生,著有《族仓》,仿效古代社仓法,提议平时由乡里一道设一座义仓,劝大家拿出一点收割的稻谷,收集起来,名为族仓。他带头捐谷,遇到荒年,即开仓赈济,使族人得以存活下来。父亲左观澜,县学廪生,曾捐献钱财倡议修建了一所宗祠。

有一年,湖南省湘阴县城遭遇洪灾,逃荒灾民多达千人,不少人饿死病死。左宗棠让家人拿出家中所有积谷,煮粥救济,并买丸药治疗病人。他的两位妻妾在家门口亲自监督负责这些事。为了赈济灾民,她们“典簪珥,减常飨佐之,全活甚众”,将左家“乐善好施”的家风传承了下来。

同治二年(1863年),左宗棠在闽浙总督兼浙江巡抚任上,施展“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刊发救荒办法,“匀拨钱米,赈济灾民”,并筹集资金采买稻种、豆种和耕牛,令那些不参加作战的兵勇开垦荒地,并招徕邻省农民来浙江耕种庄稼。左宗棠命令地方富绅捐资二十万两白银,购米赈济灾民。推行“以工代赈”,下令商人收购茶叶,雇妇女拣茶,用米作为拣茶的工资。

左宗棠年薪有2万两,生活依然很简朴,也不愿为儿孙以后的生活添置田产。在担任浙江巡抚期间,一次性给赈灾局拨给养廉银8000两。光绪三年(1877年),华北、西北地区遭遇300年未有的旱灾,正在肃州(酒泉)主持军务的左宗棠,一面从西征军费中调拨白银10万两用于赈灾,一面带头认捐白银1.3万两。收复新疆后,为尽快恢复当地经济,左宗棠给贫穷者发放救济粮,给能耕地的人丁,借给种子、耕牛和农具,所借种子,收获后按成本收回。

左宗棠“乐善好施”的家风,在当今社会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新闻推荐

■社会传真 酒泉肃州公安破获19年前抢劫杀人案

9月17日,酒泉市公安局肃州分局专案组民警从新疆将潜逃19年之久的犯罪嫌疑人闫某某缉拿归案。至此,经过几班专案组不懈努力,...

酒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酒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