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打造居家养老新模式让老人尽享“家”的温暖

酒泉日报 2018-01-05 11:41 大字

2018年1月2日,酒泉气温骤降至零下15摄氏度,寒风凛冽。走进肃州区阳关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番暖意融融的景象,二十余名老年人聚在一起聊天、下棋、打牌、看报、运动,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以前冬天就很少出来,现在好了,每天打打球,锻炼身体,浑身都舒服。”61岁的陈淑贤说,自从小区楼院内有了乒乓球台,她不再像以前一样在家看电视了,每天都要约球友一起打球,感觉生活更有意义了。

该日间照料中心管理员许建萍告诉记者,每天都有三四十名老人来中心活动。“78岁的李加信最爱看《老年报》,孙耀武每天打完牌都会到阅览室看书看报。”许建萍说,来这里活动的每一位老人她都很熟悉。老人们说,如果日间照料中心不开门就不知道干什么,只能在家睡觉。尽管当管理员没有休息日,甚至晚上都要上班,但是看着这些老人聚在一起开心的样子,她觉得再辛苦也值得。

“老年人大多孤独寂寞,日间照料中心把社区老人集中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进交流,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阳关路社区民政办主任潘霞说,目前,辖区内60岁以上老人1550人,占社区总人口的14%,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98人,独居老人30人,空巢老人3人。

“冬天来了,我们会买点东西去包挂的老人家中,顺便和他们拉拉家常,让他们感受到温暖。”潘霞说。多年来,社区工作人员与辖区内的33位独居、重病、生活困难老人结成了帮扶对子,利用业余时间到帮扶对象家走访,和帮扶对象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即使忙不过来不能登门拜访的时候,他们也会给老人们发短信、打电话,想方设法和老人保持经常的联系,用年轻人的活力为老人们带去精神上的慰藉。社区工作人员与老人结对子这一做法,也使社区的助老服务更加经常化、规范化。

据介绍,为了更好地服务老年群体,不断深化居家养老服务,阳关路社区党总支积极探索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模式。建起了集健身康复、休闲娱乐、图书阅览、心理咨询、日间休息、医疗保健、室外老年健身为一体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目前,日间照料中心作为阳关路社区养老的有效抓手,与社区开展的以“留一张爱心服务卡、建立一份健康档案、每月至少上门探望一次、每月打扫一次卫生、每半年提供一次面对面健康咨询、每年陪同参加一次高龄老人团拜会、每年陪同参加一次文化娱乐活动、建立一份服务档案”为内容的“八个一”居家养老服务和“夕阳红”小餐桌活动一起,成为社区居家养老的三大支柱。“越来越完善的惠民政策和服务体系,解决了辖区内孤寡、空巢、高龄、残疾等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问题,也为老年人开展娱乐活动和进行社会交往搭建了良好平台,让老年人在日间照料中心这个大家庭中享受到了家的温暖。”潘霞说。

□本报记者王丽君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幸福的老年生活是什么样的?饿了,可以到社区食堂就餐或订餐;病了,可以就近就医或者有医生登门问诊;闷了,能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写写画画、唱唱跳跳。采访中,社区里的老人会因为拥有一间暖洋洋的活动室就洋溢出喜悦的笑容,让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是发自他们内心的满足和幸福,也激励着社区工作者把为老服务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切实为老年人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潘霞说,2018年,社区将申报“宜居老年人社区”,让养老模式更加丰富多样。我们相信:未来,社区将会一步步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真正让老人们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记者手记

新闻推荐

情暖福利院 爱心永不变 志愿者把温暖送进福利院

本报讯(记者谢沛宏通讯员张玉霞)2017年12月29日,来自市委宣传部、共青团酒泉市委、酒泉广播电视台及安利酒泉分公司志愿者服务队、酒泉德宝公益协会的45名志愿者走进酒泉市社会福利院,向福利院...

酒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酒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