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平安建设的“酒泉样本” 酒泉市全力打造平安酒泉建设升级版(上)

酒泉日报 2017-12-25 11:43 大字

本报记者郭军

通讯员李永超

一大早,肃州区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沈妍玲就来到自己在肃州区西洞镇罗马村“一办四室一中心”内的司法调解室。对这里的环境和工作模式,她已经很熟悉了。

几乎同时,肃州区人民检察院的陈卫华也来到在同一中心的检察联络室。她手中提着一大袋宣传书籍。监督涉农资金的安全使用、为农民发放宣传书籍,这是她要做的事。

酒泉市推行“一办四室一中心”工作模式后,这一切都成了基层综治工作的常态。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重点和难点在基层,希望也在基层。然而,如何才能补齐基层基础短板,更好地破解制约政法综治工作全面发展的难题?

所谓“一办四室一中心”工作模式,即在乡、村两级规范建立综治办、警务室、司法调解室、检察联络室、人民调解室、综治中心,创新设立以各级综治中心为依托、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基础、集公共安全视频联网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一办四室一中心”工作模式在全市的推行,真正实现了“信息在一线联网、矛盾在一线联调、治安在一线联防、人员在一线联控、问题在一线联治、平安在一线联创”的目标,改变了过去政法各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通过整合优化政法资源,实现了部门办公“一体化”运作、接待群众“一条龙”服务、解决问题“一竿子”到底。“一办四室一中心”工作模式,已成为平安建设的“酒泉样本”,“平安酒泉”建设已成为酒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响亮品牌。

近期,“一办四室一中心”工作模式在人民网、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部联合主办的2017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中,被评选为20个优秀案例之一。

找准矛盾化解的突破点

“谢谢你们为我办了产权证明,这样我就再也不担心没地方住了……”今年盛夏的一天,家住肃州区祁连路的董菊英老人激动地拉着社区综治办副主任李军党的手不放。

原来,肃州区要对祁连路22号棚户区进行改造。按照规定,需要原房屋产权人提交相关资料。但董菊英老人的老伴已去世多年,房屋产权证上又一直写着丈夫的名字。由于他们是50年代结婚的,又辗转多处工作,结婚证早已遗失。因无法证明自己是该房屋的合法继承人,董菊英老人一度陷入窘境。

后来,董菊英找到了肃州区“一办四室一中心”。在工作人员的协调、努力下,历经一个多月,最终为老人妥善解决了棚户区改造中的产权难题。

酒泉市地处甘肃西大门,是新疆通往内地的必经之地,也是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通道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境内分布了重要的军事、航天、核工业基地和国防科研单位,维护稳定、反间防谍、反恐怖、禁毒斗争形势严峻、责任重大。

(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抓实抓细扮靓城市 酒泉城区全面实行街长制城市管理制度侧记

酒泉日报记者杨夏茹通讯员金源12月15日,由街长单位、社区干部职工及商户组成的120名城市管理生力军在酒泉城区主干道、背街小巷、楼院楼道等区域展开清扫,并对乱停车、商贩占道等“城市病”进行集...

酒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酒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