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田园的守望者——王玉霞和她的“戈壁农业”
本报记者陈思侠
一
“有空闲的时候,我就到这片戈壁滩上转转。你想,寸草不生的戈壁滩,能长出绿油油的蔬菜,能结出番茄、黄瓜、西葫芦,神奇不神奇?”王玉霞说。
王玉霞,肃州区银达镇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做了建筑工程有了积蓄后,很多同行离开农村去城里发展,而王玉霞选择了留在农村。
“我就是喜欢农村,自小就喜欢。”朴实的王玉霞告诉记者。即使是在今天,担任了酒泉市陇塬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她,也会到蔬菜温室里和员工们打理蔬菜。
2013年9月,王玉霞发起成立了酒泉市陇塬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确定了“平等自愿、民主管理、利益共享”的办社原则。这几年里,合作社流转土地5000多亩,搭建温室近2000座,注册的“陇塬五谷”商标成了响当当的品牌,蔬菜远销上海、广州、西安、成都、常州、乌鲁木齐等地,合作社总资产达9300万元,年产值达5500万元,带动了1200多户农民共同富裕。
“在戈壁滩搭建日光温室,我们没有占一块耕地。”这是王玉霞引以为荣的。
肃州区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有效耕地面积60多万亩,可利用戈壁荒滩面积达100多万亩。位于肃州区银达镇六分村北滩的温室区,原来是一片明沙和砾石交混的戈壁滩,偶尔能见到的植物,只有蓬草和稀疏的芦苇。如今,这片曾经遍布盐碱的戈壁滩,经过改造,成了高效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区。这便是肃州区银达非耕地农业产业园,也是肃州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核心园区之一。
目前,肃州区非耕地日光温室面积已达1.18万亩,带动蔬菜种植面积20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非耕地日光温室基地和有机生态无土栽培示范区。
在戈壁滩上建日光温室,对于习惯了传统种植的人们来说也许是天方夜谭,然而这一切在肃州区已成为现实。
二
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
“要把戈壁滩变良田,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要有土壤。王玉霞带领她的合作社员工,付出了很大的艰辛。”肃州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张国森说。
温棚搭建起来,首先要改良土壤。
“一座棚要换土260立方米,一立方米土58元,一座棚就是过万元。每座棚还要加上各种农家肥12立方米。”王玉霞说。
“我们主要以玉米秸秆、牛粪、废旧的蘑菇菌棒为原料,配制栽培基质,解决了土质问题。”肃州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崔海成说。
“戈壁滩上种蔬菜,以前想都不敢想。我起初也是试一试,没想到第一年的收益就很好。”被带动起来的种植户范立德在总寨非耕地农业产业园区建园时就开始发展日光温室种植。目前,他经营的非耕地日光温室已有15座。
王玉霞算了一笔账:一座温棚搭建起来投资8.7万元,加上换土、换肥1.3万元,直接投入就是10万元。而在2013年起步之初,王玉霞一次就投资搭建了135座,这不是个小数目。
(下转第四版)值班总编辑:杨安韬
责任编辑:王双成蒋瑾昱
新闻推荐
本报肃州讯近年来,肃州区东关苑社区党总支根据辖区“三无”老人多、孤寡老人多、困难老人多的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服务群众工作有效办法,明确提出了以“唱响为老服务主旋律、打造晚霞心愿新品牌...
酒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酒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