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个心灵阳光的少年

酒泉日报 2017-10-10 11:19 大字

上午12点整,黄俊喜拎起一个沉重的铁篮子,在自家院子的菜园里摘菜:青椒、茄子、西红柿。然后洗菜、切菜,和面。

12点30分,黄俊喜点火烧水,他手拉风箱,熟练自如。

12点40分,黄俊喜炒菜,就一盘“茄辣西”。

12点55分,一大锅面条煮熟了。

13点,黄俊喜给干完农活回家的爷爷奶奶捞面条,一家人开始简单午餐。

饭后,黄俊喜继续学习。

“这是个苦孩子!七个月的时候,母亲就不在了,他父亲在外地打工,一年回家也就两三趟,孩子一直由我们抚养。”黄俊喜的爷爷黄说林告诉记者。

黄说林已是一位65岁的老人了,他和老伴还在耕种着18亩承包地。

黄俊喜清秀、聪慧,学习之余,力所能及地帮爷爷奶奶做家务。他不到10岁的时候,就开始洗衣做饭了。

“这是个好孩子!爱学习,爱劳动,孝敬爷爷奶奶。”邻居黄改林这样称赞。

在肃州区金佛寺镇丰乐口村,像黄俊喜这样的留守儿童,几乎每个村组都有。他们的父母为了生活背井离乡,而正处花季的这群孩子,在留守的日子里经受着亲情的缺位,忍受着孤独的煎熬,在企盼中成长。

“我要好好学习,将来让辛劳了一辈子的爷爷奶奶过上好日子。”黄俊喜说。

“去看过爸爸吗?”记者问。

“没有。爸爸打工,很忙的,去了吃住都不方便,再说车费很贵,我不想再给家里添加负担。”懂事的黄俊喜说。

“再苦再累,我们也要供孙子读完大学!让孩子有个好前程。”黄说林说。

提起上学、做家务,黄俊喜的奶奶眼里泪水直打转转,说不出一句话。

“我就想爷爷奶奶回家有热饭吃,有热水喝。可是我在城里读书,搭不上手,只有等放假回来了。”黄俊喜有些忧郁。距离开校还有一周时间,他就开始牵挂爷爷奶奶的生活了。

黄俊喜用稚嫩的身躯撑起了一片家的天空。虽然孤独生长,但依然心灵阳光,积极向上。

□本报记者陈思侠杨璐

新闻推荐

交流经验 改进工作 全省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经验交流会议召开

本报讯(记者杨璐)9月29日,全省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经验交流会以视频会形式召开。会议总结了近年来全省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情况,交流经验、改进工作,全面推进全省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取得...

酒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酒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