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一家亲 守望相助手足情 ——一位维吾尔族老人和汉族老人半个世纪的“探亲路”
本报记者陈燕
8月8日,83岁的维吾尔族老人亚森·依明在家人的陪同下,从新疆阿克苏乘坐20多个小时的火车来到酒泉,专程探望75岁的汉族老人马金玉。亚森·依明的到来,让马金玉老人回想起半个世纪前的那段经历。
半个月,他不离不弃
上世纪60年代初,马金玉一家辗转来到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红旗公社。1966年,马金玉8个月大的二儿子患了重感冒,高烧不退,昏迷不醒。由于马金玉家离公社医院较远,步行去会耽误病情。就在马金玉焦急万分的时候,遇见了公社医生亚森·依明。在了解情况后,亚森·依明说:“我会尽我所能给孩子治病。”
之后,亚森·依明每天徒步到马金玉家给孩子打针,早晚一次,坚持了半个月,孩子终于痊愈。
“当时生活条件差,肚子吃饱就不错了,亚森医生给我孩子看病,一分钱都没收。之后,他换了行医的地方,我再也没有见过他。”马金玉老人说,1986年,在新疆生活了25年后,他们又搬回到老家——肃州区上坝镇。
当年被亚森医生从死亡线拉回来的二儿子常新文,现定居新疆,是一名长途车司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都有了安定幸福的生活,马金玉却常常想起过去艰难岁月里的那份守望相助,想起善良敬业的亚森医生。
44年,她苦苦寻找
2010年初,马金玉多方打听,得知亚森医生回到了沙雅县红旗镇,并依旧行医。她当即决定去寻找亚森医生。
“我见到马金玉老人的第一眼,以为她是来找我看病的。”亚森·依明用不太流畅的汉语说,44年里,他给无数病人治过病,早已淡忘马金玉这个普通的患者家属。而马金玉还记得这件事,千里迢迢来感谢他,这让他感到很意外,也很感动。
“亚森医生对我的孩子有救命之恩,困难时期,我拿不出什么感谢他,现在生活好了,我就想表示下我的心意。”阔别后首次相见,马金玉老人执意要给亚森医生一笔钱,但亚森医生婉言谢绝了。
马金玉在亚森·依明家住了3天。没想到再寻常不过的事情,竟引起当地一名维吾尔族记者的关注,他用文字再现了维吾尔族老爷爷与汉族老妈妈“团结一家亲”的感人故事。亚森·依明将这篇用维吾尔族语言写成的报道珍藏至今。
临别时,亚森·依明将马金玉送到火车站,塞给马金玉1000元,并说来一趟新疆要花不少钱。盛情难却,马金玉只好收下。之后,马金玉又先后3次到新疆看望亚森·依明和他的家人,逢年过节,还要给亚森·依明打电话送去祝福和问候。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人家千里迢迢来看望我这么多次,我都没有去过她家,现在我们年龄都大了,见一面少一面,我一定要去酒泉看望马金玉。”亚森·依明和他的家人说。
与亚森·依明同行的回族小伙冶金生是老人儿子的朋友,他告诉记者,亚森·依明医术高明,能治很多疑难杂症,找他看病的人很多。老人也非常善良,经常免费给一些困难群众看病。每逢过节,老人还给困难家庭送面、油,给当地小学捐款捐物。
亚森·依明在酒泉时,马金玉老人和她的三儿子常小全带着亚森·依明游了3天。分别时,还给亚森·依明送了酒泉夜光杯和土特产,希望他能常来酒泉游玩。
“我的童年在新疆度过,我和维吾尔族群众有着很深的感情,他们热情好客、真挚善良,亚森医生就是一个典型。他对我二哥的救命之恩,我们全家终身难忘。我们两家建立的友情也是祖国民族团结的一个缩影。”常小全说。
新闻推荐
暑假到来,酒泉图书馆“热”了起来,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读书学习,图书馆成了小读者们“充电”的好地方。“每年假期一来,我们都提前上班,整理书籍、打扫卫生、准备饮用水,尽量给孩子们创造更...
酒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酒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