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的锤炼让我们下决心把祖国建设得更好”
□本报记者景春燕
“我们年轻时正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年代,初入社会的经历就是泥腿子农民的经历,没有大浪淘沙波澜壮阔的场面,也没有峥嵘岁月戎马一生的壮举,但我们同样是为建设祖国做贡献,也留下了许多割舍不了的情结。”日前,记者来到家住麦积区天乐苑小区的朱建芳老人家采访时,老人拿出一本本珍藏的泛黄的相册,感慨万千地说着。
今年68岁的朱建芳是麦积区一名普通的退休干部。1968年,知识青年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到农村、到边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时年仅17岁、还在兰州上初中的朱建芳踊跃报名,背起背包来到酒泉金塔县生地湾农场,即甘肃农建十一师九团,开启了人生的第一站。
在那里,她和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知识青年们一起,曾激情满怀、信誓旦旦地憧憬未来;在那里,他们努力工作、吃苦耐劳,让青春激情地燃烧……
“当年我们都只有十七八岁的年纪,但大家都是满怀激情投入到建设祖国的事业中。”朱阿姨回忆说,那时候国家不富裕,物资匮乏,每一件生产工具在战友们的眼里都格外珍贵。她说,当年,与她一起在炊事班工作的战友王中武和巩建国,为抢救一辆落水的架子车,一起跳入水渠中,结果两人都被激流冲走,王中武紧抱着不会游泳的巩建国,在11月刺骨的渠水中冻僵,后被水闸挡水板撞晕,王中武被战友们救起,而巩建国离开了大家,长眠于那片西部的荒滩上。手捧着泛黄的相册,朱阿姨红了眼框。
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让与朱阿姨一样的兵团知青们变得更加坚韧,在之后的人生道路,因为有边疆兵团这段经历“垫底”,再大的困难对于他们来说也不算什么。返城进入社会后,兵团人都是各个行业的排头兵,继续为祖国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72年底,朱阿姨返城,和家人来到天水,在商业系统参加了工作,并和有着同样经历的战友组织了家庭。此后,她从一名普通的商场营业员做起,仅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她通过业余时间自学考取了会计师,逐步成长为一名国家干部。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了三十多年,直到2003年正式退休。
“现在的生地湾农场生机勃勃,苜蓿草盛开着紫色的花儿,正在收获的孜然香气弥漫,饱满的玉米棒子和高粱穗摇曳着身姿,还有香甜的白兰瓜和大西瓜……”朱阿姨指着手机相册里保存着的老战友们发来的生地湾农场现在的照片,欣慰地笑着说:“建设祖国只要有信心,有干劲,一片戈壁荒滩也能建设成这番生机盎然的模样。老战友们经常在微信群里感慨,大家都很自豪,因为我们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过自己的力量。我们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理想追求,度过了人生中最艰苦一段的日子,但那也是我们最灿烂的年华。这段经历锤炼了我们的意志,让我们下定决心要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更加强大,也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采访结束时,即将步入古稀之年的朱建芳阿姨说:“祖国繁荣富强,才能让我们的后代接受更好的教育,才能给我们普通人更好的生活、更多的信心,才能让每个人都可以自豪地竖起大拇指讲‘厉害了我的国’。”
新闻推荐
11月21日,数百件被誉为“世界美术活化石”的古代岩画和边塞文化重要见证的居延汉简在中国美术馆开展。“美在阿拉善—岩画...
金塔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金塔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