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艺术心 一双匠人手 小记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师范教育系汪旻博士

广西日报 2021-10-20 19:36 大字

本报记者刘琴实习生覃李芬

高级工艺美术师、广西陶瓷艺术大师、柳州工匠、柳州市第十三批拔尖人才……乌克兰国立哈尔科夫工艺美术大学博士毕业的汪旻拥有诸多头衔和荣誉。但作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师范教育系的副主任,他更希望自己是一名学者型的手艺人。

从敦煌艺术中汲取养分

2006年,汪旻从家乡安徽铜陵考入西北师范大学,攻读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他开始接触博大精深的敦煌艺术,并从中汲取养分,为日后的教学、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研一下学期,汪旻随导师到位于甘肃省瓜州县的东千佛洞石窟开展研学。东千佛洞为敦煌石窟群之一,在这里,汪旻的主要工作是对石窟壁画进行修复性临摹,这是一项难度非常大的工作。“宁可空着,也不可断然上手。”这是行话。修复性临摹对每一根线条、每一个造型、每一个区域的颜色还原度要求都非常高,这对研究员的观察、审美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积累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每天一大早开始工作,直至晚上10时收工,汪旻与老师和瓜州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都心无旁骛地临摹、专心致志地学习。而在这里研学如同苦修,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汪旻回忆,由于生活条件艰苦,他们曾经40多天没有洗过澡,最惨的一次,由于祁连山下暴雨、道路被冲毁,没有补给,半个月没有吃过蔬菜、肉,仅靠野沙葱、面疙瘩度日。长时间在日光灯管的刺激下工作,汪旻和同事们天天“泪水涟涟”;长期在阴冷的石窟里工作,年纪轻轻的他还得了关节炎。

通过临摹,汪旻体会到了“温故而知新”,他感觉自己每天都在进步,日复一日的临摹,汪旻真实地读完了一本中国古代艺术史,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与造型艺术的智慧,他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认知更加深刻了。

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艺术

在敦煌东千佛洞的研学经历,提升了汪旻对艺术的敏锐感,面对繁杂的少数民族艺术,能更容易找到它们的共性和特点。

2009年,汪旻到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工作。初来乍到,他就参与了柳州开元寺的重建。汪旻利用在敦煌所学的知识,担任开元寺设计总监,确保了佛教装饰风格的整体统一。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刺绣、剪纸工艺源远流长,汪旻按照敦煌学的研究方法,对两者进行收集、归类、整理,并根据图案,做成精美的丝巾等文创产品,广受市场欢迎。

位于柳城县城融江河畔的柳城窑址是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共有窑址12处,为宋元遗址。在吸取传统窑炉的基础上,汪旻带领学院团队与柳州钢铁集团窑炉分公司开展了窑炉设计合作,设计出“环保高效无烟柴窑”,该柴窑为全倒火焰型窑,长4米、高2米、宽2米,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柴窑之一。

汪旻指导的《传统柴烧茶具》项目参加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赛区选拔赛获得铜奖;以广西风雨桥和鼓楼为设计原形、坭兴陶为制作载体、壮锦纹样为装饰手法制作的《风雨桥与鼓楼系列茶具》,先后荣获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铜奖、广西首届发明创造成果展优秀成果奖等,被广西民族博物馆列为重要藏品永久收藏。

做一名学者型的手艺人

汪旻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工作的12年间,先后完成厅级课题9项,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外观设计专利12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教材6本,发表学术论文30篇,省级以上专业比赛获奖20项。

汪旻可以成为一位画家,他却希望自己做一名学者型的手艺人,他对学生的要求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永远保持好奇心。“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与“器”的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是汪旻所追求的。

作为柳州工匠,汪旻对于“工匠”一词,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他看来,除了敬业,“工匠”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思路、找到方法,对他人有所启发。

涉猎甚广的汪旻还打算开发广西的竹制产品,将传统竹制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少数民族智慧玩教具等。广西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总能让他找到创作灵感。

新闻推荐

瓜州第九届张芝文化艺术节盛大开幕

本报瓜州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张克勤通讯员朱丹丹马晶晶卜德忠)9月23日,由中共瓜州县委、瓜州县人民政府主办的瓜州县...

瓜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瓜州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