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戈壁到红地毯 酒泉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创作透视
在大漠戈壁拍摄工作照
《敦煌伎乐天》剧照
□ 沙 子
不久前,第32届电视剧飞天奖、第26届电视文艺星光奖颁奖盛典在河北衡水大剧院举行。聚光灯下,红地毯上,各路影视明星、导演们依次闪亮登场。一位来自甘肃酒泉的纪录片导演大步流星走了过来,他就是秦川。他执导的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荣获本届星光奖优秀纪录片提名作品。
从莫高窟前仰望星空,到衡水湖畔摘下“星光”;从黑戈壁到红地毯,秦川导演走了整整17年。而酒泉市打造纪录片优势品牌的文化工程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十多年来,酒泉广播电视台几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扛着简陋的摄录设备,顶着弥漫的风沙,一次次从敦煌出发,穿越浩瀚的戈壁进入博大的历史。在人员、资金、设备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经年累月连续创作,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纪录频道播出了8集纪录片《大河西流》(2006年)、纪录片《祁连夜光》(2007年)、4集纪录片《黑戈壁·黑喇嘛》(2008年)、4集纪录片《敦煌书法》(2009年)、3集纪录片《玄奘瓜州历险记》(2010年)、纪录片《传世象牙佛》(2011年)、8集纪录片《敦煌伎乐天》(2013年)、6集纪录片《敦煌画派》(2016年)、2集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2019年)、4集纪录片《中国石窟走廊》(2020年),目前已累计播出10部50余集,创造了全国市级电视台央视播出大型纪录片的最新纪录。作品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3次,甘肃省敦煌文艺奖7次(包括成果奖1次、一等奖3次),国家广电总局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优秀中片(2010年)、优秀长片奖(2020年),甘肃省电视金鹰奖一等奖4次,以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最佳制作奖、第九届共青团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CCTV-9年度大奖”、2014华鼎奖最佳纪录片等60余项省级以上纪录片奖。先后入围半岛国际纪录片节、巴黎中国电影节、东京国际环保纪录片节等国际影展。
人们不禁要问:一个西部边远地区的市级台,为什么能创作出走向全国、走向国际的众多优秀作品呢?
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早在2003年,当秦川提出创作一部反映敦煌文化母亲河疏勒河前世今生的8集纪录片《大河西流》时,多数人都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以地方台的实力,不可能扛得起如此鸿篇巨制。甚至有人说,这是某人想出名想疯了。但时任酒泉电视台主要领导力排众议,大胆做出了举全台之力支持纪录片创作的决策。他说,大不了就当做个试验,即使不成功,也可以锻炼队伍,积累经验。
2004年春天,一支只有几个人的摄制组出发了。漫天黄沙中,他们追逐着疏勒河一路向西,在大漠戈壁、绿洲牧场、古堡废墟之间,在古老的河床里捡拾失落的文明。
当时的拍摄条件异常艰苦。他们的采访车是临时借来的,很多时候坐班车去敦煌拍摄。一段采访花絮显示,他们在玉门关拍摄时,现场拾音的话筒挑杆竟然是一根木棒。每天在野外工作十几个小时,谁也不觉得苦;没有片酬,节假日也没补助,谁也不曾抱怨;午饭多是凉水、干饼就黄瓜,他们却甘之如饴。最长的一天,他们昼夜奋战了22个小时,第二天一早照样赶往下一站。
谁也没想到,这样艰苦的拍摄竟然坚持了三年!
在此之前,中央电视台已有反映敦煌文化的大型纪录片。在莫高窟拍摄时,他们与央视《敦煌再发现》大型直播组相逢,这个简陋的小团队瞬间相形见绌,甚至有人想打退堂鼓了。但秦川导演坚持认为,以一条大河作为线索来解读敦煌文明,是完全不同的新角度,也是最大的突破点。
的确,《大河西流》是国内第一部以疏勒河为线索,从地理学、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角度深入解读敦煌、丝绸之路文化的史诗型电视纪录片。在表现疏勒河孕育了敦煌文化这个宏大主题的同时,他们更关注大河的现实命运,关注大河流域人类赖以生存、文明赖以生长的自然环境,因而更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感染力。
当摄制人员走过一个个风干的石窟、一段段坍塌的长城、一座座脱水的古城,当他们的双脚踏在沙化的草原、龟裂的土地上时,一个沉重的忧思挥之不去:在大河断流、草原退化、湿地萎缩、土地沙化的情况下,有谁曾听到过疏勒河沉重的叹息?伟大的先民把一个写满了辉煌的敦煌留给了后人,而今天的人们又将拿什么留给未来呢?
2006年12月,酒泉历史上第一部大型纪录片《大河西流》成功登陆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在省内外引起很大反响。
第二年,《大河西流》为酒泉摘取了第一个国家级电视节目大奖——2005-2006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优秀电视专题片提名奖。
最深的感动来自普通电视观众。在敦煌举行的看片会上,一位采访对象老泪纵横,不得不中途退场。八旬学者张仲站起来特地给摄制组的年轻人鞠躬致敬,为酒泉电视人能够制作出这样大气磅礴的纪录片而自豪。后来,《大河西流》每年都在酒泉电视台重播,铁杆观众每次都追着看,每看一次都深受感动。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倾注了心血和大爱的纪录片,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相反,岁月会赋予其强大的生命力。
分分秒秒都是血,十年功夫不寻常。
《大河西流》一炮打响后,新一届酒泉电视台领导班子确立了“拍摄一部,推介一部,储备一部”的纪录片精品创作方针,并将其列入全台每年十大重点工作之首,给秦川团队更大的支持。从此,酒泉电视台的纪录片创作一发而不可收,进入了井喷式发展的黄金时期:
——2007年6月,他们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中央电视台委托拍摄的纪录片《祁连夜光》;
——2007年9月,4集纪录片《黑戈壁·黑喇嘛》开拍。两年里,摄制组翻越祁连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穿越塔里木盆地和塔克拉玛干沙漠,拍摄了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的大量历史遗迹,采访了数十位草原牧民、人文学者,再现、演绎了20世纪初中亚历史上轰动一时的黑喇嘛传奇。骇人听闻的情节,紧张激烈的冲突,闻所未闻的法力,变幻莫测的结局,堪称一部好莱坞动作片式的纪录片;
2008年12月,《黑戈壁·黑喇嘛》在央视播出,全国观众被一个来自大西北黑戈壁的传奇深深震撼了。清华大学举办了一次独特的研讨会:“民国历史与内陆亚洲——《黑戈壁·黑喇嘛》研讨会”。这是东亚文化讲座创办以来,首次由一部纪录片做主讲;
——2009年,酒泉纪录片团队又一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他们仅用5个月的时间,就创作完成了4集纪录片《敦煌书法》。节目经央视播出后,在观众和书法界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书法类影视节目中的精品。在国家广电总局首度推出的国产优秀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评选中,该片获2010年度优秀中片奖;
——2010年,甘肃首部高清剧情纪录片《玄奘瓜州历险记》开拍,秦川带领十几位非专业演员,再现了大唐玄奘西行取经途经瓜州九死一生的真实故事;
——2011年,酒泉纪录片团队又将传世国宝榆林窟象牙佛的传奇故事搬上了荧屏,纪录片《传世象牙佛》再次登陆央视《探索·发现》;
——2012年,酒泉电视台承担了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委托制作的8集大型纪录片《敦煌伎乐天》,这是纪录频道当年委托地方台制作的最大项目。在短短一年时间里,摄制组辗转敦煌、武威、兰州、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地,一直拍到法国巴黎,深入挖掘了敦煌壁画中令人心醉神迷的音乐舞蹈资源。2013年4月,《敦煌伎乐天》在央视纪录频道黄金时段重磅推出,甘肃省委宣传部、央视纪录频道和甘肃省广电局在兰州举办了隆重的首映式;
——2013年5月,酒泉纪录片团队还没从疲劳中缓过神来,就接受了省委宣传部的委托,开始创作拍摄6集大型纪录片《敦煌画派》。编导秦川、安秋从海量的敦煌研究资料中努力寻找敦煌壁画与中国美术史、世界美术史及当代艺术创作的关联,仅学术脚本就写了26万字!他们坚持以真实记录为标准,不惜血本做最翔实的调查和最真实的纪录。三年中长途跋涉数万里,搜集到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线索,终于将敦煌画派纷繁复杂的碎片一一厘清,勾画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美术画卷。2016年1月,6集大型纪录片《敦煌画派》在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播出,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一时好评如潮。
著名雕塑家何鄂说:“6集纪录片《敦煌画派》本身就是一份珍贵的史料,是一部具有艺术性、学术性、世界性的好作品。它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精神,它增添了我们的民族自信、文化自尊,也激活了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自强不息的创造基因。”
鲁迅文学奖得主叶舟说:“从没有人像秦川这样,一马平川地抒写和呈现丝绸之路这一条荒芜大道的壮烈诗篇,而《敦煌书法》《敦煌画派》尤甚,这不止源于他是风格独特的书法家,还来自于他是知名纪录片导演,在这个契合点上,他完美了自己的心愿,又为我们带来了另一场隐秘的盛宴!”
酒泉纪录片创作的“疯狂模式”
2018年,大型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拍摄任务下达酒泉纪录片团队。
对于守着敦煌拍了十多年的秦川、安秋导演来说,让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宝窟莫高窟和世界上最大的庙宇吴哥窟赴一场千年之约,做一次跨文明对话,无异于天上掉下来的绝佳题材!其政治定位之高,文化格局之大,都是前所未有。而节目制作难度之大,也令人望而生畏。但他们二话不说就接受了挑战,也开启了酒泉纪录片创作的“疯狂模式”。
两位导演凭借常年浸淫敦煌文化的丰富积累,又翻阅了能找到的所有吴哥窟研究资料。他们努力寻找两大世界遗产的奇妙联接。他们发现,两大亚洲艺术奇迹同样诞生于海陆丝绸之路的开通,同在丝路兴衰中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又在19世纪被重新发现、传播、保护、研究。在“两窟”相通的文化符号中,蕴含着中柬两国人文相亲的历史传承;在“两窟”相似的历史境遇中,沉淀了“一带一路”沿线文明兴衰的历史反思。
在敦煌研究院两任院长王旭东、赵声良带领下,摄制组展开了从戈壁沙漠到热带雨林的万里寻访纪录。酒泉团队先是迎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完成了莫高窟、榆林窟的拍摄,第二年又与周兵团队合作,冒着柬埔寨旱季少见的40摄氏度高温,在吴哥丛林中挥汗如雨,拍遍了吴哥六大遗址群,将远隔万里的石窟和庙宇,用奇妙的历史交集和人物故事连接起来,让文化纪录片的叙事增加了前所未有的新维度,也让两大文化遗产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给观众以奇妙的艺术享受。
2019年8月31日,在第四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与第九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闭幕式上,1200多名观众共同见证了这部纪录片的首映,共同接受了一次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的文化洗礼。首映式成为敦煌文博会闭幕式的亮点。该片荣获国家广电总局2019年度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优秀长片奖,问鼎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第26届电视文艺星光奖。
很多人并不知道,在接受《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创作任务的同时,酒泉纪录片团队又承担了大型纪录片《中国石窟走廊》的拍摄任务。
一年拍两部大片,一肩挑两副重担。这对任何一个团队来说,都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他们义无反顾地接受了大挑战,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从2018年4月开始,《中国石窟走廊》摄制组从敦煌出发,跨越河西走廊,深入黄河三峡,探秘秦州古道,追寻黄土大塬,向东远涉云冈、龙门,向西上溯龟兹古国,足迹踏遍了四个省区的数十个石窟群。首次将丝绸之路沿线的大小石窟群连成一线,重点解读了包括凉州石窟群、敦煌石窟群、天水石窟群、陇东石窟群在内的甘肃三千里石窟走廊。再现了这条世界上规模最大、开凿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朝代序列最完整的石窟艺术走廊,彰显了甘肃作为中国石窟鼻祖的重要历史地位。
2020年5月,《中国石窟走廊》在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甘肃石窟群波澜壮阔的历史风貌和惊人的艺术成就,让广大观众走进了历史,发现了一个石窟里的精彩甘肃。
两部石窟文化大片同时启动并同时完成,显示了酒泉纪录片团队较强的创作实力和精湛的艺术水平,也将甘肃本土纪录片创作推上了新的高度。
“星光”背后的关怀和支持
手捧沉甸甸的星光奖杯,秦川感慨万端。他说,十几年来,酒泉纪录片团队的成长之路上得到了许多人的相助。此时此刻,他最想感谢的就是那些长期支持、关心他们的人们。
早在2006年,《大河西流》首次在央视播出后,省委宣传部就及时划拨了补助资金。此后,每当酒泉电视台有重大选题申报时,都得到省委宣传部的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的支持。
2009年,省广电局派专人到酒泉电视台做专题调研,总结他们在艰苦条件下顽强拼搏、连续作战,创作大型纪录片的成功经验,称之为甘肃纪录片的“酒泉现象”,向全省推介酒泉电视台的典型事迹。
酒泉市委、市政府竭尽全力为酒泉纪录片创作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环境。目前酒泉纪录片团队已有3人获正高级职称,另有3人正在破格晋升正高级职称。2人分别获得全国广播影视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全市领军人才等称号。
酒泉纪录片团队的成功,与酒泉电视台在全省市州电视台中率先确立重点支持纪录片创作的指导思想有很大关系。
“十几年来,台领导换了好几届,但支持纪录片创作的方针从未改变,而且支持力度逐年加大。这才有了十多部大片的不断涌现,才有了优秀创作人才的不断成长。”如今已是省文学院专业作家的秦川说。
新闻推荐
《百宝箱》剧照四川省川剧院供图川剧《百宝箱》,又名《杜十娘》《梨花院》,高腔。该剧取材于明代话本《警世通言·杜十娘怒...
瓜州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瓜州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