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写作让我不孤独” ——农民刘俊奇的文学梦

酒泉日报 2017-08-16 11:17 大字

直到今天,刘俊奇还清楚记得,32年前自己第一篇作品发表时的激动心情。

那是1985年,刘俊奇的短篇小说《强扭的瓜变甜了》被《阳关》杂志刊登。从那时起,刘俊奇的人生翻开了新的篇章,开启了成为农民作家的历程。

刘俊奇原籍定西市通渭县。1983年,21岁的刘俊奇孤身一人迁居到瓜州县瓜州乡头工村,成了手拿锄头的地道农民。

一个人种地的生活,既艰辛又寂寞,刘俊奇就用看书打发农闲时间。有一天,刘俊奇无意间在杂志上看到了一位作家的回忆录,讲述了这位作家第一篇作品获得10元稿费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故事,成了刘俊奇打开文学大门的“钥匙”。

“当时我看完后,就萌生了写小说挣钱的想法。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念头挺荒唐。”刘俊奇笑着说。

只有高中文化、没有接受过写作教育的刘俊奇,决定看书自学写作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一篇名为《马班长的“闲话”》的中篇小说给了他很大的触动。“我感觉人物的塑造非常鲜活,故事情节也很生动,把马班长认真负责的特点表现得很到位,我就开始琢磨人家是怎么写的。”刘俊奇说,他把这篇小说翻来覆去地看了整整一年。

第一篇作品发表后,刘俊奇得到了20元稿费,高兴地跑到邮局,订了《小说选刊》杂志,认真学习以提高写作水平。但在写作一年多后,由于生活条件困难,加上文学根基不深,写作没什么大的进展,刘俊奇决定专心务农,停止了写作,这一停就是近14年。

2000年的一天,《阳关》杂志社的编辑来到了刘俊奇家中,跟他促膝长谈,鼓励他重新拾起写作。这给了刘俊奇极大的信心,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重新拿起了久违的笔和纸。

此后十几年,农忙种地,农闲写作,刘俊奇一发不可收拾,陆续发表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20多篇,累计写作30多万字,还获过甘肃黄河文学奖等奖项。

刘俊奇的作品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瓜州县的山水人文都是他创作的源泉。对此他表示:“有一位作家说过,农民可以不关注文学,但文学必须关注农民。我觉得写文学作品,既是对人生的思考,也是对社会的关注。”

刘俊奇的小说《变势》,就是以身边的农民为原型创作的。人物、故事都发生在农村。这篇包含了乡村变革和乡愁情节的作品,在读者中引发了热议。很多作家对刘俊奇的创作给予了支持,和他交流的作家也越来越多。

眼下,刘俊奇已经有了新的写作计划,正准备今年冬天动手。“有人说我不务正业,劝我放弃写作,但我觉得,这个不务正业是很多人做不到的。写作已经成了我的爱好和习惯,让我不孤独、不寂寞、不无聊,我会坚持下去,努力写出更好的作品。”刘俊奇说。

□本报记者杨中恺

刘俊奇在田边看书

新闻推荐

今年,瓜州县梁湖乡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今年,瓜州县梁湖乡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重中之重,出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标准、村民道德公约、村民文明行为规范、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保洁管理办法等环境综合整治“六个一”约束制度,建立了“...

瓜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瓜州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