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村:飞瀑古寺藏深山

川江都市报 2022-04-14 00:49 大字

铜鼓桥

分为三段的古龙瀑布

铜鼓寺

铜鼓桥上刻着的宝剑

铜鼓寺前古树

常春油麻藤,远远望去像一串串葡萄

◎ 川江都市报记者 周菁 张若涵 摄影报道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用于纳溪大渡口镇铜鼓村的瀑布群来说也是适用的——藏在深山默默无闻,但大自然赋予它的美景,却值得前往觅景探幽。

古寺里的千年时光

从泸州驱车大约40分钟,便到了纳溪区大渡口镇铜鼓村。村民们说,铜鼓村的名字是因铜鼓寺而来。

资料记录,铜鼓寺建于唐开元五年,后经战乱数度被毁,如今这座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寺院,是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重建的。

跟随沿路的指示牌,车行至一处空旷地。下车走过一座吊桥,入眼之处满是岁月的痕迹:门口一株黄葛树,粗壮的树干盘根交错围成一个中空,目测可容三四个小孩。偶遇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他指着树洞说,自己小时候常常钻到树洞里面去玩。不过,这黄葛树好像仍在生长,当年可供一人钻进钻出的空隙已经变小了,如今已无法再进人。

这株200多年树龄的黄葛树,就这样静静地守着铜鼓寺,年复一年。在当地村民眼中,这棵黄葛树同样具有灵性,所以敬其长久,常常会有人往树上挂一些红布,祈求保佑。

抬头上望,山门坊“铜鼓院”三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据说,这里曾经办过“鸡婆学”,所以又叫“铜鼓书院”。上世纪50年代,这里还被改作小学校,就读的学生有好几百人,铜鼓寺便“不闻铜鼓响,但闻书声鸣”。

如今,这里已然不闻铜鼓响,也没有了书声鸣。只偶尔能听到不知名鸟儿的啾啾声。地面的斑驳、门坊上与敦煌唐代壁画相类似的雕塑,还有大门后面楠木为檩青瓦盖顶的回廊,都向世人展示着它所经历的岁月沧桑。

铜鼓院石梯泥坎下十余米,有桥有溪。溪叫野鹿溪,是长江的一条支流,长只有数十里,流经两三个小村子。溪面有桥,名为铜鼓桥。这桥有些特别:桥墩上流侧可见两个石雕龙头,桥南算起第三块石桥正中一块石头上还刻有一把宝剑。据说,这桥有七段桥面石,只有第三段桥石厚50厘米,其余六段桥石的厚度均只有30厘米。

山涧中的瀑布奇花

当地村民说,野鹿溪沿途汇集了许多山岩、山沟、山洞流水,形成许多好似静止的宽阔溪面,称为“水沱”,共有九弯十八沱,其中绝大部分都在铜鼓村范围内。溪水随山势而行,时静时湍,时宽时窄,时深时浅,淙淙声响不舍昼夜,两岸竹林茂密。在离铜鼓寺不远,更是因山势形成了瀑布群。

其中最大一处瀑布名叫古龙瀑布,落差有107米,宽度40米。夏季因雨水充沛,是观瀑布的最佳时间。古龙瀑布分为三段,水从高处飞泻而下,溅起层层水雾。观此处瀑布可得小心些,站在几米远处仍可能被飞溅而起的水花打湿衣裤。当然,盛夏时节,水花带来的丝丝凉意着实让人惬意。

除了古龙瀑布,还有几处小一些的瀑布也值得一看,比如雾耳洞瀑布。雾耳洞瀑布位于古龙瀑布上方,据当地村民介绍,因为地势原因,每有雾气,这里便是最早呈现的。雾大的时候,但闻水声,却不见其踪。

离雾耳洞瀑布不远的山间小道上,一种挂在大树上的花最是吸引人。远远望去,一串一串紫色的花,像葡萄,也像山竹,还像成串的小雀。走近了细看,花的顶部为黄色小冠,往往两朵并排,像两个拱手作揖的书生。如若天气晴好,阳光透过大树枝叶,花儿便紫得发亮,更是养眼。

当地人叫这种花为“棉花藤花”,百度查寻才知,这种花叫常春油麻藤,是一种具有良好的生态防护功能的藤本植物。

花儿紧挨着的,是两块巨石。两块巨石挨得很近,像是一块石头被劈开,当地人叫它雷打石。

雷打石下的水潭,是当地孩子们的乐园。81岁的王克成还记得,小时候经常去水潭里摸鱼,尺余长的鱼用竹篓便可以捉到。

山道中还可见到古堰,沿着山壁蜿蜒400多米,王克成也说不清楚堰是什么时候开凿的,只知道有记忆的这几十年里,种庄稼用的水一直都是这堰里流的,一直到2016年才没用了。

大约是因为有水,加之植被茂密,山里的温度要比外面低上好几度。村民们说,即便是酷暑,山里吹来的风依然是凉的。

如今,这处美景即将正式展现人前。铜鼓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刘胜国告诉记者,村里招商引资对这里进行了开发,对原有的峡谷、岩洞、奇石、桫椤树和多个瀑布等资源进行保护和升级打造,修建了休闲步道、三角梅长廊和水滑、多人秋千、网红桥、亲子戏水池、垂钓区等众多游乐设施,希望有更多人来认识并喜欢它。

新闻推荐

起好步 打好底 开好局 农发行甘肃分行实现一季度“开门红”

农发行甘肃分行信贷支持的甘州区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苏海琴通讯员南忠航今年以来,农发行甘肃分行...

敦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敦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