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博物馆流行起来”

四川日报 2022-03-29 05:43 大字

他们在寻找互联网时代文物正确的“打开方式”

团队正在探讨新一期视频的后期包装方案。右一为汤诗伟。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泽文

“‘考古界的海底捞船工程’浏览量过千万,点赞量也快40万了,怎么做到的,我们要认真梳理。”3月7日,成都古猫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汤诗伟与团队成员讨论着。

他们的抖音号从去年6月开始运行,这是到目前为止发出的113条稿件中浏览量和获赞量最高的一条。

到底为什么火?讨论下来,大家的结论是:“观众还是喜欢在轻松的氛围中,看到更有‘专业性’的解读。”

这正是这个团队的强项——创始人汤诗伟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团队中四分之一的人也都毕业于四川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的考古专业。这群人正聚在一起,探寻互联网时代文物的正确“打开方式”。

为何选择考古这条路?

“这是另外一种美”

“不刻意提起,很少有人能想到我是理科生。”汤诗伟,四川绵阳人,是当年保送北大的理科生。

为什么会去考古?他用“阴差阳错”和“命中注定”来描述。当时保送北大时,汤诗伟可选择数学和考古两个专业。到底选哪个?他决定去北大校园实地看一看。“在北大碰到两个打球的师哥,聊得很投缘,其中一位告诉我‘要是我选择,肯定不会选择数学系’。我听进去了。”就读考古专业后,他发现这位师哥是考古系的学生会主席。

虽然汤诗伟感觉被师哥“忽悠”了,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真的喜欢上了这个专业。

“这是另外一种美。”中学时代的汤诗伟,认为历史就是死记硬背,是枯燥乏味的。“来了北大才发现,历史的美是建立在人和人的心理之上。这并不枯燥,反而很有趣。”

大学毕业后,汤诗伟来到成都从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工作。这一待,就是15年。15年时间,他成长为成都古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雅安观音阁等省内不少重点古建筑的保护方案,都出自他之手。

15年的工作经历,让他对历史文物有了更深入的见解,也让他深深地感知到历史和博物馆是有趣的。怎么让更多人知道这个“有趣”?“体制内的工作,主要为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而要实现我自己心中让大家都看见这个‘美’的想法,我觉得需要走出来。”最终,汤诗伟选择走到台前,投身到文化遗产的知识普及事业中来。

如何普及考古知识?

“让短视频变得有趣”

文博知识的普及该怎么做?2019年,汤诗伟把思路定为“让博物馆流行起来”。也正是这一年,他正式辞职,全身心投入到创业中来。

既然是普及考古知识,自然要选择当下最流行的方式。短视频传播方案成为他们的选择。2021年6月,抖音号“古猫陪你去看博物馆”开始上线。

“江边散步见到金印章”“这个西夏大妹子你肯定打不过”“镇墓界F4四大神兽”……翻看他们做的短视频,从标题就能感受到“耳目一新”。

“不仅仅是有趣,我们的解说都是考古科班出身的同事,认真查询资料之后写出的文案。”汤诗伟说,当下考古科普的“痛点”明显:专业的博物馆机构为了追求严谨,把话说得四平八稳,让人提不起兴趣;而一些能“侃”的导游、解说,讲解得天花乱坠,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背景,内容经不起推敲。“我们要做的就是解决这个痛点。”

负责短视频解说和剪辑的团队成员赵宏文,毕业于四川传媒学院播音主持专业,“我的任务,就是让短视频变得有趣。”

刚开始发布的短视频,浏览量始终超不过500。“心态要崩”成为赵宏文的常态。“和长视频不一样,短视频一定要学会舍弃,在几分钟时间里,把最有意思的点表达出来。”理清思路之后,他渐渐找到了“感觉”——在内容上“抓大放小”直奔亮点,并在解说中设计了一个“捧哏”的古猫角色。一个声音认真解说,一个“捧哏”古猫在旁边提出一些好玩的问题。“让大家在轻松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就学到了知识。”

3个月时间的磨合后,他们的浏览量开始明显上涨。如今最高的一条稿件浏览量已经突破1000万。

怎么打造文创产品生态?

“希望更多人一起探索文物正确的‘打开方式’”

当下,公司更需要思考运营模式。汤诗伟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商务端和消费者端同时走。商务端业务,公司已运营得比较成熟:“为博物馆等机构提供智慧化服务。如云上博物馆、智慧文物保护、观众票务服务等。这个板块营收已经破千万元。”汤诗伟表示。

消费者端的运营模式应该怎么去完善?汤诗伟的思路是打造一个类似小米生态的“文创产品生态”。汤诗伟的想法是“文化+性价比”——将有意思的历史故事,融入日常用品中去。每一个产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用故事来吸引消费者,同时保持产品的低价和产品力。“利润率压低,产品力起来,再讲好文化故事,我觉得能获得很大的市场空间。”

此外,文创产品的带货也是一个途径。此前该公司与三星堆博物馆合作带货的古法制玉套装,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们跟圆明园、敦煌、兵马俑等100余家博物馆建立了合作关系,今后也可以开发更多这类纯文创产品。”

不过,汤诗伟认为,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少,就难以形成气候。更多人参与进来,才能让这个行业发展得更好,他们也才能有更多机遇。“中国的历史故事,哪里讲得完,这将是一个长期的‘风口’。希望能有更多伙伴加入进来,我们一起探索文物正确的‘打开方式’。”

记者点评

因为专业,所以优秀

最高一条视频稿的浏览量过千万,点赞量近40万。这样的成绩出自于一个“年轻”团队之手——他们正式运营还不到一年时间。

为什么能在互联网平台上这么快打开局面?仔细分析团队成员的构成,或许能在一定程度解开这个疑惑:创始人毕业于北大考古系,短视频解说毕业于播音主持专业,文案创作者也都是考古专业出身。这是一支专业化的“正规军”。

不仅仅是“守正”,“创新”更是他们在作品创作中的渴望。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听到他们说到的最多的两个词是“有意思”和“太老套”。“有意思”的要保留,“太老套”的要去掉,他们的专业度也就在这个“抓大放小”的过程中得到了体现:守住了考古的专业,创出了受众的兴趣。

这样的思路,或许能给更多转型发展中的行业提供参考。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甘肃省高校3个教研室入选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苏家英)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全国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甘肃省2...

敦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敦煌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