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后的旅行社如何突围

甘肃经济日报 2021-11-26 02:28 大字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张栎

11月19日,省文旅厅提前启动了2021年度旅行社“引客入甘”旅游补贴审核工作。这给在新冠疫情影响下艰难运行的旅行社提振了不小的信心。

新冠疫情暴发两年来,文化和旅游部也多次出台扶持政策,不断加强帮助旅行社纾困力度,包括暂退部分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使用保险交纳质保金等。今年10月又再次发布通知,明确暂退80%保证金的旅行社,补足保证金期限延至2022年12月31日。

两年中,甘肃省接连出台纾困补贴或奖补政策及举措,帮助旅行社突围自救。

“市场行为就要交给市场自己来适应,‘输血’再多也不及‘造血’有效。旅游人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不卑不亢实现升级,努力突破定式,寻找低成本、可衡量、可复制的增长方法论,力求有效实现目标用户的触达、连接、留存,继而提升客流、销售和利润。”有关专家如是说。

疫情下旅行社处境艰难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甘肃旅行业按下了暂停键。还没拉开序幕的甘肃冬春季旅游市场,也在疫情中搁浅。

据记者了解,旅游行业的一些从业人员,在困境中开始了旅行社自救之路,从卖特产开始。

小梁是兰州某旅行社的专职导游,从去年疫情开始,小梁就干起了副业卖百合。

“以前我的朋友圈里,不是推出新的旅游线路,就是带团动态。现在除了卖百合,就是挖百合。”小梁打趣自己从一个专业导游变成了“剩余劳动力”。

不仅是百合,虫草、腊肉、苹果都被旅游人卖进了朋友圈。他们对此还有一个颇为专业的学名:“旅游生活服务商”。

这份乐观的自救,在疫情特殊时期,确实解决了一部分从业者和企业的现金流问题。不少旅行社负责人表示,今年春节不会开展旅游服务业务,积攒资金等待明年的春暖花开。

从纾困补贴或奖补政策,到开展商品零售求生存,这些都是权宜之计,如何回归最熟悉的旅游产业,成为了旅行社及从业者最迫切的需要。

转观念促转型迎发展

对于旅行社的迫切需求,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把多勋认为,旅行社发展,“造血”比“输血”更重要。

“当今时代疫情阻挡得了人们出游的脚步,却阻挡不住人们出游的心,旅行社可将以往的操作经验以及服务经验嫁接到本地休闲文化生活产品中,布局中高端市场,做团队游以及整个非标产品的服务和转化。”把多勋说。

整体市场的不确定性,也在倒逼企业加速产品和服务的转型升级。旅行社在升级国内产品的基础上,可以加入甘肃文化元素,实现文旅产品的服务融合。“比如和敦煌莫高窟合作,自行研发敦煌文化特色项目,实现敦煌文化和旅游产品的融合和打造。

此外,旅行社还应发挥资源整合优势,不断拓展‘文旅+’的新思路,尝试整个研学体育以及跨界文化的新零售模式。”把多勋建议,旅行社应该对整个产品研发进行流程的梳理和重新打造,针对不同客人,不同特点,以及不同需求进行主题产品的研发以及打造,使得客户的需求更加精准地被满足。

建立预警机制创新旅游保险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传出消息,将建立旅游热点防疫预报机制,将疫情防控关口前移,强化事前预防。

文化和旅游部建立的机制是通过构建科学研判、分类指导、动态调整、精准防控的机制,提前预报可能出现旅游热点的地区,并指导当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在属地疫情防控指挥部门领导下,严格执行各类疫情防控指南,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文化和旅游行业疫情防控工作。该机制有利于文化和旅游行业科学防控、联防联控,提升疫情防控能力水平,掌握疫情防控主动权,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对此,把多勋认为甘肃省也应及早建立预警机制。“在面对突发情况时,甘肃省应根据程度、规模建立不同应对等级的多方案的处置机制,不仅是软硬件的处置,还包括人力、资金分配,以及民生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整合。疫情时期,政府不可能永远为此买单,政府还应建立救助机制、多部门联防联控机制。旅游协会也可建立自我保护机制,建立自救基金,让旅行社实现利益均沾,风险共担。”

此外,旅行社应与保险公司合作,创新保险险种。比如,这个保险产品可以针对退团、旅行变更或取消来设定。只要发生类似情况,即可正常启动保险程序进行理赔,旅行社收到的团费不用退给客人,直接启动保险理赔即可,行程中断的旅行均可启用保险理赔。

“在疫情时代,将损失降到最低,才能保证旅行社在疫情时期的经营不受影响,发展不受阻碍。”

新闻推荐

甘肃省升级12个汽车客运站母婴休息室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蒋文艳)11月23日,记者从省道路运输事业发展中心获悉,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母婴休息室...

敦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敦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