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一章
今日本版开始推出袁行霈主编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丛书之《老子》的原文及解读。《老子》作者:【先秦】李耳。
道可道^[1],非常道^[2];名可名^[3],非常名^[4]。
无名万物之始^[5],有名万物之母^[6]。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7],常有欲以观其徼^[8]。此两者同出而异名^[9],同谓之玄^[10]。玄之又玄^[11],众妙之门^[12]。
注释:
[1]道:原义为“路”,引申为实在、规律和法则等。“道可道”的第一个“道”字,指具体事物的规律和法则;第二个“道”字指言说、言谈。
[2]常道:永恒之道,指事物的根本、普遍的规律和法则。“常”,原作“恒”(传世本因避汉文帝刘恒讳而改,大多如此),义同。
[3]名:指名字、名称。“名可名”的第一个“名”字,指具体事物的名称;第二个“名”字,指命名、取名。
[4]常名:即“恒名”,指根本或恒久的名称,义同“恒道”,亦是“无名”之“名”。
[5]无:同“有”相对,指没有、不存在。这里指道的“虚无”,它是万物或天地的创始。万物之始:王弼本作“天地之始”,即天地的根源。在老子思想中,“天地”也是“道”创造的,它是万物中的两种,但又是非同寻常的两种。用它们作为万物的象征,义理上也说得通。“天地”,河上公本、傅奕本、敦煌甲本同,帛书本、汉简本作“万物”,王弼注文亦作“万物”,原抄本当作“万物”。今据改。
[6]有:同“无”相对,指存有、存在。哲理上的“有”,指“道”不是纯粹的空无、虚无,它是最高的实有和实在。万物之母:即万物的根源。
[7]常无:即“恒无”,指“道”的无形、无象和不可感知性。欲以:想借此。妙:神妙、奇妙。
[8]常有:即“恒有”,指“道”的最高实有性和实在性。徼(jiào):边际,界限。
[9]两者:即“常无”(或“无”)和“常有”(或“有”)。
[10]玄:深奥。
[11]玄之又玄:深奥又深奥或深远又深远。“玄之又玄”,汉简本作“玄之又玄之”。“之”字起调节音节作用,无实义。其他诸本同王弼本。
[12]众妙:万物的神妙或奇妙。门:创生万物的根源。
点评:
这一章的内容,一是区分可说之道与不可说之常道、可命名之名与不可命名之常名的不同;二是区分道的“有”(“常有”)和“无”(“常无”)同“万物”的不同;三是区分“道”与“万物”的不同。本章的大意是:“道”如若可以言说,它就不是恒常的道;“名”如若可以用来命名,它就不是恒常之名。“无”指称万物的创始,“有”指称万物的来源。因此,人们想通过“常无”去领会道产生万物的奥妙,想通过“常有”去领会道与万物的界限。“常无”和“常有”这两者都出于“道”,而其名称不同。两者都可以称之为深奥。“道”是深奥又深奥,它是万物和一切神妙变化的总根源。
理解这一章,首先要知道,《道德经》今本的顺序是《道经》在前,《德经》在后;或相应于此,分上篇和下篇。出土帛书《老子》甲乙两本,分“德”和“道”两篇;汉简本《老子》分“老子上经”和“老子下经”。这种抄本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韩非子·解老》也以《德经》开始。按“道德”思想的逻辑,《道经》在先合理。《老子》一书的最早编排顺序,实际上是《德经》在前。
理解这一章,还要知道,此章句读不一,义理高深。句读不同,义理的解释自然也不同。句读上的分歧,一是“无名”“有名”应连读,还是将之断为“无,名……”“有,名……”二是“常无欲”“常有欲”应连读,还是将之断为“常无,欲以……”“常有,欲以……”宋代以前的汉唐句读,采取连读;宋代王安石等断开句读。今人的句读,两者皆有。帛书《老子》甲乙本,“欲”字后多一“也”字,似乎为连读提供了文字上的根据。实际上,从文字上,尤其是从义理上看,断开句读更为可取。
关键的地方是,老子的“道”同“有无”究竟是什么关系。老子的“有无”,同王弼的“以无为本”的“有无”,明显不同。老子的“有”“常有”和“无”“常无”,是“道”的两个方面。“无”或“恒无”,强调“道”作为万物根本的无形、无象,强调“道”不是具体事物,它没有可感性;“有”或“恒有”,强调“道”作为万物的根本,是最高实在,是实有,它不是纯粹的“空”,不是“虚无”。
郭店本《老子》第四十章,同其他诸本有别,作“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这提供了“有”“无”同属于“道”的文本支持。传世本“有生于无”的“有”,是增益的。《庄子·天下》称老子和关尹的思想是“建之以常无有”。“常无有”即“常无”和“常有”。这是“常无”“常有”应当连读的又一力证。
《老子》中“道隐无名”的“无名”,也不同于王弼的“有名”和“无名”。它强调“道”没有具体事物那样的名称,强调道的“隐而不显”(无形、无象)。还有,老子主张“无欲”,批评“有欲”。“有欲”不合老子思想。
文字上,帛书甲、乙本“常无欲也”“常有欲也”的两个“也”字,其他传世抄本没有,汉简本也没有。先秦典籍,不乏“欲以”这样的搭配。如《庄子·大宗师》说“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说“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等。
“道”是老子也是整个道家哲学的最高概念。《老子》第一章的主要概念,一是“道”或“常道”,一是“有”和“无”。老子说“道”或“恒道”不可言说,它是一个“恒名”,它至深至妙,它是万物的根源。
形而上学一般都区分两种东西:一是绝对的本根,一是具体的事物。《老子》第一章也有这种区分:一是“道”或“常名”的本根世界,一是具体事物、具体之名的世界。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奠基于前者。前者超越具体的经验事物,不可用经验和感知去把握;后者是经验的世界,它可以感知,可以用具体的名称去命名。前者是无限的,它具有无穷的可能性,它是具体事物的基础;后者以它为基础,是它的分化。《庄子·知北游》说:“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于人之论者,谓之冥冥,所以论道而非道也。……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
“有无”是老子也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概念。老子的“有”和“无”,主要有三层意思:一是指“道”的既实有又无形的特征,这是“道”的两个方面,“无”不高于“有”,也不等于“道”;二是指具体事物的存在和不存在及其相互转化;三是指具体事物的实处和虚处,指条件、作用及其统一体。
《老子》第一章还有一个重要概念——“玄”。这一章的“玄”,一是指“有无”的深奥,二是指“道”的深奥和深远。其他章节的“玄”,都是用作修饰语,如“玄牝”“玄通”“玄德”“玄同”等。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日前,敦煌市总工会迅速贯彻落实省总工会十二届二十次常委(扩大)会议精神和全总、省总关于开展工会系统机关干部赴基层...
敦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敦煌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