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敦煌万亩沙漠防护林被毁 到底是谁在侵蚀生态红线
据《经济参考报》调查,地处库姆塔格沙漠东缘、曾经拥有约2万亩“三北”防护林带的国营敦煌阳关林场,近十余年来持续遭遇大面积“剃光头”式砍伐,万余亩公益防护林在刀砍锯伐中所剩无几,由此人为撕开一道宽约5公里的库姆塔格沙漠直通敦煌的通道。
这篇报道揭露的事实,可以说相当触目惊心。卫星遥感影像图片显示,2000年前后,阳关林场的林地还有2万亩左右,到2017年只剩下约5000亩,大量的防风固沙防护林,被葡萄园所替代,生态防线被撕开一条巨大的口子。
需要指出的是,阳关林场西靠沙漠,东临敦煌市区,一旦失守,风沙长驱直入,将造成巨大的生态灾难,所以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这条生命线,却遭遇了让人唏嘘的严重毁坏。
被砍伐的林地大多已完成起垄和整架,用于葡萄种植。图据经济参考报
公开资料显示,阳关林场的林木属于公益林性质,而公益林有严格的保护要求,大规模地毁灭性砍伐,并改造成耗水量大很多的商业化葡萄园,无疑违背了生态保护的相关规定。那么该追问的是,当地相关职能部门为何会放任如此大规模的毁林行为发生?其实,关于林场遭遇砍伐破坏,此前曾有过曝光,2017年酒泉市林业局还发布《关于媒体反映敦煌市阳关林场范围内毁林开荒调查情况的报告》,将树木遭砍伐解释为“残次林改造”,不存在乱砍滥伐的问题,然而这一说法似乎站不住脚。
首先,既是“残次林改造”,那么为何林场面积越来越小,防护林不断萎缩?再者,从媒体调查来看,被砍伐破坏的并不只是“老年树”和病死树,很多正值青壮年的树木,同样难逃“毒手”。而且一些树木有剥皮、焚烧的痕迹,也就是说,很可能存在着人为的破坏。
那么,是否如报道所言,如此无视生态的人为破坏,是葡萄种植者为了防止防护林和葡萄抢营养和水分而刻意为之?所谓的“残次林改造”,是否是为了掩盖葡萄园的大举扩张?
就目前来看,公益林场为何批准商业种植,设置耗水量大的葡萄园有没有经过论证,到底是谁在破坏,地方职能部门扮演着什么角色,等等,有太多的疑问待解。不过,一个可确定的事实是,随着防护林逐渐萎缩,生态破坏的恶果,已经开始显现出来——当地的风沙一年比一年多,林场和附近的耕地农舍,也面临着被沙漠吞噬的危险。
众所周知,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有着很强的不可逆特征,需要相当高的修复成本。而当初阳关林场所在地从荒漠变成绿洲,可以说足足花费了几代人的努力。然而,在商业化面前,却没能守住红线,几十年的心血毁于一旦,再去修复无疑将花费巨大的时间和金钱代价。
一个好消息是,随着媒体的曝光揭露,甘肃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已经作出批示,并成立了调查组,赶赴阳关林场。调查组表示,如有违法违规行为一经查实将严查严办。无论是舆论影响力,还是作出批示和跟进调查的规格,这次都要高很多,因此也希望能够彻查此事,严肃问责,以儆效尤。
不管怎么说,这一触目惊心的生态案例,再次敲响了警钟。对地方来说,生态环境是长远发展的命脉,关系到后世子孙的生存问题。关于这点,过去我们已经有过诸多教训,所以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的经济利益,让公益变为商业,放任生态破坏行为发生。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熊志
原标题:《敦煌万亩沙漠防护林被毁,到底是谁在侵蚀生态红线》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
敦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敦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