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墙一城池 一门一宫殿 一画一敦煌 一屏一盛唐 纪录片《中国》美得如此写意

成都商报 2020-12-19 02:02 大字

《中国》剧照

“《中国》的美学风格是写意的,它就像一个京剧舞台。一堵高墙,就是一座城池。一扇大门,就是一座宫殿。一面壁画,代表了敦煌盛况。一座屏风,隐喻着一个盛唐。”

——总导演李东珅

12月7日晚间,纪录片《中国》正式开播,随即便登上热搜,并获得大量好评。截至12月14日,《中国》第一季已播出5集,网络点击量超过8000万次,豆瓣评分高达8.5分。网友们集中夸赞《中国》画面精美,有电影质感,静下心来观看,仿佛自己也被带入古代那个环境之中。

《中国》共三季,目前热播的第一季共12集,讲述自春秋至盛唐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追溯今日中国和中国人“来时的路”。

据了解,《中国》与豆瓣评分高达9.7的爆款纪录片《河西走廊》有着同一个主创团队,从筹备到完成,用了将近五年的时间。

《中国》总导演李东珅和周艳在导演阐述中表示,纪录片《中国》是一部影像化的中国通史,也是了解历史发展的简明纲要。

《中国》的独特之处

古代人物,行走在山林与舞台之中

在制作方面,《中国》选择了去剧情化、纯纪实的表现形式。在视觉上,《中国》由指导过《芳华》《老炮儿》《我不是潘金莲》的电影摄影指导罗攀掌镜。

在他的设计下,《中国》打通了纪录片与影视剧的试听语言壁垒,融汇戏剧舞台的假定性和象征性手法,建立起鲜明的、自成一系的美学风格——用假定性来表现真实感:一堵高墙,就是一座城池;一扇大门,就是一座宫殿;一面壁画,代表了敦煌盛况;一座屏风,隐喻着一个盛唐。

从观众的角度看来,《中国》在视觉呈现方面的手法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实景拍摄,一般是人物在山林之中,摄影与打光都呈现一种油画的感觉;一种是搭景拍摄,布景与人物表演象征意味十足,更接近舞台剧风格。

周涛实现了愿望清单里又一个选项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第一季)的配音也区别于以往纪录片客观冷静的单一男声,由周涛与何炅两个情绪饱满的男女声分配,每人配六集。

据周涛透露,光是配70字左右的宣传片,从进录音棚到出录音棚就要整整3个半小时。她说,为尽可能达到导演所要呈现的感染力,有时一遍一遍在棚里试,甚至配到大家热泪盈眶。

对于这次配音,周涛激动地在其微博上表示“愿望清单里的又一个选项完成了!”主持春晚和为纪录片配音,被视为成为“全能”主持人的必备选项。

从观众们目前的反应来看,周涛低沉悦耳的声音与《中国》里一幕幕油画般质感的画面,搭配相得益彰,正如周涛自己所说:“女声配音比厚重的男声更加温柔亲切,能够冲淡掉厚重的历史给我们带来的沉重感。”

所有镜头全部放慢一倍速度

可以发现,《中国》里几乎没有实景镜头,不论是孔子、老子还是汉武帝刘彻,都由演员扮演,并进行情景再现。其中很多重要的人物的扮演者,都由北京人艺、国家话剧院的老戏骨担纲,另外也可见汪涵、于朦胧、赖雨濛等熟面孔。主持人周涛、何炅则同时为纪录片配音。

不仅如此,全片的故事节奏还很慢——纪录片全程以50格拍摄,所有镜头全部放慢一倍速度。

对主创团队而言,这些最初都是很冒险的决定。

几年前拍《河西走廊》时,团队利用了延时、航拍空镜等手段,效果不错。拍《中国》时,主创也曾委托一个俄罗斯的航拍团队,拍摄了部分空镜,但最终一个都没用上。

演员没有台词,导演放弃细节

李东珅笑言,当《河西走廊》里的“情景再现”被视作成功时,自己在此后的拍摄中却产生了逆反心理。“很多人说,你干啥不拍电视剧呢?我始终觉得,电视剧和纪录片应该是两套审美逻辑。”

《中国》里采用的“再现扮演”是“去剧情化”的。演员没有台词,导演放弃搭建宫殿楼宇,放弃表现细节,甚至放弃对白。镜头中用大量全景画面,去呈现无论古今人们都共通的状态:吃饭,喝水,饮酒;读书,写字,思考;聚会,争论,出行……

剧组在摄影棚拍摄秦、汉宫廷的历史还原时,除了必要的道具如床榻、座椅等之外,基本放弃搭建任何空间结构的东西,让原本需要有结构的地方完全处于黑暗之中。“隐秘在黑暗中的所有细节,依靠观众自己的想象和意愿来完成。”

当秦始皇在宫殿里思考时,身后有个屏幕亮起来,惊涛骇浪,寓意他心中波涛汹涌;再如第12集《盛世》结尾处,李白、杜甫、孔子、孟子、庄子、荀子等人物都汇集在一个唐朝的大聚会里。这是诠释“盛唐气象”的假定性历史空间。

(综合/梅川)

创作背景

从“半部中国史”到“一部中国史”

随着《中国》的热播,该片总导演李东珅也时常被媒体问起何时有了拍摄这样一部历史纪录片的想法。总撰稿邓建永翻出了日记,发现那一天是2015年4月底。

“当时我和他打电话,说了两件事,一是《河西走廊》要在央视播出,二是我想拍一部纪录片叫《中国》。”李东珅回忆,《河西走廊》播出后,网友评价它是“半部中国史”,他这才有了“能不能做一部中国史”的想法。

2015年5月21日,主创团队写下第一个《中国》文稿。但直至5年后的岁月,这部12集的纪录片才得以与观众见面。

李东珅说,《中国》的破题之法与河西走廊相仿:用不同历史朝代的人和事,去阐释中国何以成为今天的中国。

导演在很长时间里是个“历史盲”

实际上,身为理科生,总导演李东珅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个“历史盲”,直到他读到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与钱穆的《国史大纲》。

“这两本书对后来的我影响很大,《国史大纲》前言中讲: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中国人历来重视读史明智,我也希望纪录片《中国》是一部影像化的中国‘通史’,是了解历史发展的简明‘大纲’。”串起这部大纲的关键词,便是重要历史人物。

“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它是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纪录片就是要找到维持中国民族大一统、文化不断流的两根支柱,即主流思想与国家制度。”李东珅说。

总导演阐述

初心

数千年来,中华文明没有断流,这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藏于历史深处的力量之源是什么?中国制度和中国思想的源流从何来?我们想到历史中去汲取滋养。

中国历史的悠久和丰富,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以往多数历史类纪录片,更注重深入某一段历史、某一个主题或者某个事件、某个人物,挖掘其中故事和细节。

因为深知历史的浩瀚无边,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全面书写和穷尽讲述的野心。我们试图用一个更概括、也更清晰的粗线条,勾勒出历史发展的大脉络,形成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认知。

呈现

在摄影指导罗攀的视觉设计下,《中国》打通了纪录片与影视剧的试听语言壁垒,融汇戏剧舞台的假定性和象征性手法,建立起鲜明的、自成一系的美学风格。

用假定性来表现真实感:

一堵高墙,就是一座城池。

一扇大门,就是一座宫殿。

一面壁画,代表了敦煌盛况。

一座屏风,隐喻着一个盛唐。

用不合理来表达合理性:

秦王磨刀——秦王不可能亲自磨刀,但秦王确实在“磨刀”向六国。

始皇看海——宫内墙壁不可能出现大海,但始皇胸中应是波涛汹涌。

汉武帝和贾谊隔空对话——这不可能,但他们的思想交流的确穿越时空。

所有人物汇聚于大唐的盛宴——这不可能,但盛唐之魂正是包容天下。

未尽

不了解历史,就无法认知当下。正如开篇所说,面对《中国》这样一个题目,我们今天所完成的纪录片,只可能是其中一种表达方式。博大丰厚的中国历史,是永远值得珍视的宝藏,值得我们用“温情和敬意”,去探求,去展现,去传播。

本片第一集《春秋》中,有这样一句解说词:“理想主义者孔子用近乎固执的行动去实践理想,这远远超出了成败本身的意义。”

创作《中国》,是我们的理想。我们也用了近乎固执的行动,去实践这个理想。已然竭尽全力,依然诚惶诚恐。 (节选自李东珅、周艳“为了《中国》”)

新闻推荐

敦煌石窟艺术亮相上合组织成员国佛教遗产共享网络展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张栎)11月30日,由印度文化部、印度国家博物馆主创和策划,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共同参与...

敦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敦煌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