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敦煌艺术的流变 ■彭忠富
西域文化与敦煌艺术作者:何山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20年4月
众所周知,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一度却在国外。对此,国学大师陈寅恪曾经痛心疾首地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不过,此种状况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根本改变,大量学有专长的青年学者进入敦煌,为研究敦煌艺术贡献着国人的力量。画家何山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敦煌的十二年间,何山把握得天独厚的机会,在敦煌的各宝库中潜心临摹佛教艺术作品七八十幅,同时亦基于在敦煌所得到的领悟,再以敦煌为题材绘出工笔重彩及油画,其代表作有《黄河之水天上来》《楚魂》等。
作为一位学者型艺术家,何山从艺术哲学和文化比较学的角度来审视和研究敦煌学。他认为,敦煌艺术通过丝绸之路使古代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艺术相碰撞、相交融、相汲取,凝结成迄今人类文化艺术的璀璨明珠,产生了专享的、综合性的艺术群体和新型的文化形态。何山的学术专著《西域文化与敦煌艺术》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出版了,如今再版正当其时。本书包括《流沙世界与生命绿洲》《世界四大古老文明的集结》等十五章,有助于我们了解何山的创作、学术成就及家国情怀。
何山从世界美术史的角度,从文化比较学、艺术哲学与美学的角度,对敦煌艺术的源流、题材、表现形式和风格等作了详细的描述和论证;同时对敦煌艺术的分期、发展、演变,以及各时期的艺术风格与时代特征作了详细的分析。书中附有大量的古希腊、古波斯、古印度艺术作品,以及敦煌各时期艺术的经典之作。本书避免了同类著作那种涣散铺陈和隔靴搔痒式行文的无奈,以各种主旨性的意念,把“西域文化”“敦煌艺术”这两个时间段的问题,打造成一种相互介入、两相辉映的论说脉络。
何山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论题。他认为敦煌本土文化的特质主要表现在:多民族混交的游牧文化;东西交往的商业文化和汉民族的农耕文化。以商业文化为例,书中谈到前苏联北部高加索山区的某墓葬中,曾经出土有一件圆柱纹怪兽纹样的锦袍。它是用萨珊王朝以后的波斯锦缝制的,内衬沿边缝上了有兰花纹样的昭武九姓(粟特)丝绸,领口前方却是镶以小块直角形的拜占庭丝料,而袍带和纽扣,则是用窄幅的中国生产的黑底浅花纹羽纱。何山就此认为,这件锦袍的材料来自于不同国度,足以证明国际间商贸、文化的交往对产生新事物的意义。
这种持续性的交流促进了各民族、国家的文化艺术的传播与混交,同时也形成了商业文化。丝路文明的本源就是商业文化,经商、传教乃至战争,其目的都是为了互通有无。何山抓住商业文化这根主线,认为不仅三代时期西域一直承担着中西物产通流孔道的职责,匈奴民族的游牧活动在其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希腊、罗马的军事东征与文化扩张,也源于其自身先天的商业精神。
新闻推荐
流云我要去敦煌,挽起红霞,伴着驼铃的声响,在鸣沙山上打个滚儿,一直滚到月牙泉里,用双手捧起那个摇摇晃晃的月亮。我要去敦煌...
敦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敦煌,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