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创作渐入佳境 精彩剧目密集上演 深耕细作成就兰州文化自信

兰州晚报 2020-10-17 03:33 大字

《相约千年》精彩上演敦煌神韵引人入胜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有意外,有悲伤,有温情,有奉献,有感动,有最近上映的《我和我的家乡》,有国庆期间在兰州音乐厅上演的《大梦敦煌》……

多年前,一度被误解为粗糙、豪放的“素颜”城市,经过多年的改变,特别是最近5年的蝶变,让人们看到了她的成长、稳重、大气、内涵和精致。

深耕细作之下,文化自信洋溢在脸上,赢在当下。

1

由“高原”迈进“高峰”

优秀文艺产品的创作,是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翻开“十三五”时期“工作日志”,《我的解放时刻——兰州》《百城百战之喋血兰州》等20余部红色影片述说着金城的历史过往,《王学礼传》等10余本红色书稿,以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等为主题的55集宣传短片用文字记录着红色音符,一路回响,悦耳动听。

2016年以来,兰州市文艺精品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先后创作电影电视剧36部、纪录片56部、歌舞剧45部,以及各类书法、摄影、美术作品等共计23111部。仅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就有32部荣获国家、国际奖项,45部荣获省级奖项。

电影《丢羊》获第17届“华表奖”最佳农村电影奖,《芬芳》获第16届伦敦世界电影奖;电视剧《长征大会师》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优秀电视剧提名作品奖;纪录片《踢球吧,孩子》获第32届“金鸡奖”最佳纪录片提名奖,《决战兰州》获第24届中国纪录片系列片十佳作品奖。

此外,还有舞台剧《天鹅湖》、秦剧《廉吏于成龙》、戏剧《牛宝与狗蛋》《局》、歌曲《不忘初心》等作品也都荣获国家、省级文艺奖项。更有近万件书法、摄影、美术等作品参加了国家、省上各类展览并获得了名次。

走“高原”容易,攀登“高峰”难。对文艺创作者来说,由“高原”迈进“高峰”是一条厚积薄发之路,也是一条打上“兰州印迹”的必经之路。

深耕细作之下,“兰州印迹”有了自己的文化基因。

2

搭建“平台”助力前行

文化基因的核心是人才,软实力的叠加效应引导着精致兰州前行的方向。

近几年,制定出台的《兰州市文艺发展扶持奖励办法》《兰州市文化旅游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大后方”支撑。

在此保障下,来看一组数字成果——近年来,全市扶持重点文艺创作项目269个,资助文化产业项目67个,发放扶持资金9600万元。通过1:1配套奖励政策,对49个获得国家和省上奖项的文艺作品进行奖励,发放资金84.2万元。

为文艺人才培土壤、搭平台,启动并实施了“金城文化名家”工程,评选出涵盖思想政治理论、新闻出版、文学艺术、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文化专门技术等领域有突出贡献,具有较高水平成果的领军人才99名。在此基础上,成立了10个“金城文化名家”工作室,推举了5名“首席专家”、5名“青年专家”。

青年才俊倍出,让英雄有用武之地。打开“十三五”时期“英雄榜”,这里风景独好!“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女作家“三俊”、女书法家“三俊”、女画家“三俊”、女音乐家“三俊”、中国画“陇上三杰”、油画家“三杰”、敦煌文艺奖终身奖获得者等。

3

重新定义“如兰之州”

2016年,《百家讲坛》名嘴郦波这样解读兰州:“《易经》里有这样一句话‘同心之言,其臭(臭同嗅)如兰’。这个\‘兰’字特别好,是说仁人志士、读书人身上的一种芬芳的气质,就像我们现在说的主要看气质,如兰之州便是如此。”

近年来,在兰州市委、市政府以及相关文化部门的努力下,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一项项重大举措的落实填写在“利民”和“惠民”工程的答卷上,赢得了民心,收获了信任,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指数”,也让这个城市的气质散发出“如兰之香”,千家万户共享“文化软实力”带来的无穷魅力。

作为“文化惠民”工程之一,由市委宣传部打造的《金城讲堂》品牌工程,已先后邀请莫言、余秋雨、薛其坤、康震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共214人,在兰州市开展了文化讲座、文化沙龙、书法沙龙、文学时间等活动320场,线上线下受众达330余万。于是,在每个周末,市民们风雨无阻走向剧院、音乐厅,来一场“文化充电”“头脑风暴”已成常态。

与此同时,轰轰烈烈的系列文化活动刷新着人们对这个城市的认知,重新定义着“如兰之州”。

百名全国知名书法家写兰州、百名“兰亭奖”获奖作者写兰州、百名国内外著名摄影家拍兰州等“百字号”书法文化创作活动,邀请苏士澍、孙晓云、郑晓华等742位文化大家,以不同方式聚焦金城、书写兰州。同时,还以文化“七进”的方式,组织开展理论宣讲、文艺创作、文艺演出等活动959场,为全市文化文艺发展营造了浓厚氛围。

如果你手中有一套《兰州通史》,它的厚重和实力会让你对“如兰之州”刮目相看。历时3年编撰完成、体现兰州历史文化、延续文脉,兰州多年缺少历史纪实书籍空白的历史被填补。

4

深耕演艺硕果累累

华灯初上,漫步黄河之滨,每一个夜晚都有不一样的“烟火”。

敦煌神韵,秦声京腔,陇上风情,歌舞欢腾,民谣之都的美名吸引着五湖四海的人纷至沓来。

有人在这里寻找回忆,有人在歌声中陶醉其中,有人贪恋金城的凉爽,还有人走在中山桥上,站在兰山之巅欣赏着民谣之都的熣灿灯火。

是的,经过“十三五”文化建设,金城是多面的,四季常新,每个季节变换着不同的风景。

2019年,文化惠民工程的“成绩单”可圈可点——举办各类活动15485场,放映优秀主旋律公益电影350场,举办展览100余场、读者阅读推广活动近200场。全市公益性场馆接待观众超过300万人次。成功举办第九届黄河文化旅游节、第七届兰州国际鼓文化艺术周暨第八届兰州国际民间艺术周、第八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等重大活动。

“2020黄河之滨艺术节”,四大板块轮番上演100多场精彩演出,歌舞、民族交响乐、戏剧、曲艺、儿童剧、舞剧、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为金城观众带来夏日的“艺术狂欢”。

2020年,兰州黄河文化旅游节已举办至第十届,国内外重点客源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沿黄城市“览黄河风情,品精致兰州”。在这里,黄河楼和黄河相映成辉,兰州鼓子的委婉悠长,“黄河之滨也很美”的硬核实力得以展现。

“2020金秋演出季”是继“2020黄河之滨艺术节”之后的又一重大演出活动。节庆重大演出、精品剧目市州巡演、抗疫情晚会三个板块涵盖歌舞、民族交响乐、戏剧、杂技、曲艺、儿童剧、舞剧、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令人目不暇接。

文艺演出密集上演,高雅艺术走进千家万户,人人享受惠民票价,好评一片,“兰州印迹”版图愈加清晰。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高宏梅文/图

新闻推荐

敦煌低保审批权限 下放试点工作成效显著

本报敦煌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崔玉娟)今年以来,敦煌市民政局大胆改革创新,实施低保审批权限下放至镇人民政府的试点...

敦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敦煌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