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位青年摄影师用天马行空的图像写下青春之歌
自我与欲望、城市与记忆、现实与梦想、未来与想象,年轻摄影师用镜头发出自我宣言,记录着生活的变化和思考。8月22日,第二届“未来因子·30×30青年摄影展”在成都市米拍影像艺术空间开展,展出了30位30岁以下青年摄影师的138件作品。
粉色的沙漠、戏谑性的调侃、塑料模具样的人物……这些作品个性十足。在策展人王强看来,或许青年艺术家的影像还不够成熟,充满了未来的不确定性,但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多元的摄影探索,成为展览的迷人之处。
借摄影发出“自我宣言”
两层楼的展厅里,一束白光打下,那些流动在作品里的困惑、思考、欢愉随着光影转动起来。灯光、空间、照片故事,三者叠加后,照片艺术的魅力被最大化。
30×30青年摄影展如今已经做到第二届,在选择作品时,标准很简单,“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有个性化地表达。”王强表示。
在白色背景的展厅里,满眼都是这种不走“寻常路”的青春表达。走廊一侧,悬挂着李阳的《HENRI YANG-BRESSON》(亨利·阳-布列松),他以戏谑的手法,选择布列松这个在摄影界的标杆人物的作品,借助图像后期处理技术,与当下中国现实生活中的流行符号相结合,将布列松作品中的陌生世界变成大众所熟悉的中国当下日常。比如,布列松曾于1948年拍下上海人抢购黄金。他通过后期,给这群人戴上了口罩;在外国女郎探出门外的上方,他又添加了中国特有的“囍”字。“希望作品能引起摄影人注意,把镜头对准我们的祖国,去发掘属于我们国人的摄影!”
安溯作品《暗涌》里,蓝色的水痕流淌。这些作品创作方式源于蓝晒。他回忆自己观看唐卡绘画时,了解到在寺庙和山壁上的画作,颜料都是来源于矿物颜料,以防风蚀磨损。这给了他灵感,开始用蓝晒这一直接的显影介入创作。将相纸、布料提前制作拼贴好,配合不同的药水比例、红茶或咖啡的调试,将其放置于不同的盐水湖、溪流、冰川,利用自然的水纹或冰雪融化的流动过程,在蓝晒相纸上留下自然的痕迹,从而制作成图。这些形色各异的图像让人眼前一亮。
在展览中,你能看见方正的《Identity Crisis》(身份危机),营造出魔幻的电影场景;也能在郭志华极具ins风(指的是Instagram上的图片风格,色调饱和度低)的《那年在敦煌沙漠的3天》里,邂逅粉色的沙漠、紫色的天空;还能跟随连志尚漫步在《长江沿岸》,在一片宛若国画的小青绿色调里,审视生命之源……
故乡,绕不开的母题
和传统表达故乡的方式迥异,蔡鸿林的《塑料模具厂》书写着“另类”乡情。红底色上,身着黑衬衣的男女均用黑带蒙着眼睛。他们有着一样的着装,一样的表情,一样的动作,就像一个个塑料模具。“这组作品我选择了模具厂作为故事背景,来表现家乡黄岩的产业。”蔡鸿林介绍,这组作品拍摄于自己家乡——浙江台州市黄岩区毛畲乡的一个模具厂。黄岩素有“中国模具之乡”之称,“模具”在蔡鸿林心里,也成为故土的一种符号化面貌。
在摄影师吴凡的作品里,故乡则有着另一种的面貌。在《西北以北》组图里,牛羊漫山,野草荒芜;斜卧碎石路的中年男子从繁重生活抽离,在短暂小憩里放飞思绪;老农埋头向下,伫立在收获后的玉米地,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这些影像,像是一排排诗行,勾勒出广袤、贫瘠土地上,原始的底色、朴素的人民及其厚重的生活。谈及作品,吴凡相当感性,“在所有的艺术创作中,故乡当然必须是一个母题。一旦我们读到了、看到了故乡题材的作品时,那种近乡情怯的复杂,久久不能挥去。”
新闻推荐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吕霞)8月21日记者获悉,为支持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加快形成全省绿色增长区域发展新格...
敦煌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敦煌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