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夏天穿什么“衫”?

宜宾晚报 2020-06-29 10:46 大字

衬衫、T恤衫、汗衫……现代人夏天根本就离不开各种“衫”。那么,古人夏天穿不穿“衫”?当然穿!只不过古人夏天穿的“衫”跟现代人穿的并非同一物,但“衫”百变百搭的特性,却古今同理。

衫子,上下连属,袖端敞口,也叫“衫”或“衫儿”。古人认为,秦初,人们就穿衫了。五代人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中“衫子背子”条曰:“始皇元年,诏宫人及近侍宫人,皆服衫子,亦曰半衣,盖取便于侍奉。”曾任后唐中书舍人的马缟考证并注释晋人崔豹的《古今注》时认为,“汗衫”是刘邦命名的:“汉高祖与楚交战,归帐中,汗透,遂改名汗衫。”由此可见,“汗衫”的历史非常悠久。

而“罗衫”是古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其实,“罗”是一种比“衫子”更古老的绞经织物。河南荥阳新石器遗址曾出土过“罗”的残片,“薄罗衫”也作蝉翼衫。这种衫子到底有多薄?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1号墓出土的“素纱单衣”中的“纱”就是“罗”,此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9厘米、腰宽48厘米、下摆宽49厘米,尺码虽不小,却轻若无物,整件衣服仅48克,还不到一两。而“罗”织造的技术含量非常高,每根纬纱投入织口后,相邻的经纱相互扭绞,使组织结构中有一定的空隙。这一空隙不仅可以防止经纱和纬纱发生滑溜和位移,也具有极佳的透气性,非常合适做夏天的上衣。想象一下,夏天穿上这种薄如蝉翼的上衣,能不凉快吗?

《礼记·曲礼》教导人们“劳毋袒,暑毋褰裳”,意思是说,干活时不能脱衣露体,即便到了酷暑也不能撩起下裳,因为这关乎身份和颜面。然而,烈日炎炎,深明《五经》的学士们恐怕也顾不得那么多礼数了。不过,若设身处地,在酷暑穿上轻薄的纱衣罗衫,也未尝不是既合“礼”、又凉爽的两全之策。到了社会风气相对开放的唐朝,纱衣罗衫便成了女装界的时尚。《旧唐书》卷四十五谓:“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所好尚……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不讳。”唐高宗李治为遏制这种奢靡的穿衣风格,曾两度下禁令,甚至对衣衫的尺寸也作出具体规定:衣裙曳地不得超过两寸,袖宽不得超过一尺三寸。但夏天追求凉爽和爱美乃人的本性,绝不可能因两道禁令而轻易地偏废了它。从唐人壁画可以窥探,连敦煌女佣人都穿着又薄又透的宽松罗衫,可见当时流行之势。到宋代便出现了“凉衫”,《清波杂志》卷二曰:“士大夫于马上披凉衫,妇女步通衢,以方幅紫罗障蔽半身,俗谓之‘盖头’,盖唐帷帽之制也。”

作为一种日常服饰,衫的功能性更多地体现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宽衣大袖之外,时尚的唐朝女子开始着窄袖衣衫。不过,与现代女子夏天上穿衫下穿短裤不同,唐代女子一般是上穿“衫子”、下着“石榴裙”,有唐诗“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为证。宋代女装界不仅刮起了小清新风尚(女孩夏天喜欢穿银灰、沉香、粉紫等素雅色彩的衣衫),而且出现了定制成衣的买卖。宋人周辉的《清波杂志》堪称是一本记载宋代人轶事、风俗、物产等的史料笔记。此书将“裁缝”排在三十六行中的第三位,仅次于肉肆和宫粉,可见成衣买卖在宋朝有多火爆。

当然,素有“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国,社会成员的衣冠服饰被理所当然地纳入了国家礼仪范畴之内。自西周至清朝的历朝历代都以“礼”为总原则,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对人们的衣着服饰作出了种种限制和硬性要求,并强制干预和细致区分社会各阶层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装饰乃至衣长袖宽的尺寸等,进而达到“天下见其服而知其贵贱”的效果。自然,“衫”的款式、颜色等也不许乱来。譬如宋朝女子穿的“褙子”就是腋下开胯的“素衫”,如此穿着方便行走和干活。

经20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衫的款式不断更新换代。明清时期,时尚人士穿上立领的罩衫,并收起了袖口。于是,不知不觉中,衫子就变成了“轻便上衣”的代名词,并逐渐演变成夏天的短袖衫、汗衫等。

新闻推荐

《敦煌市体育志》出版发行

本报敦煌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张晓亮吴冬妮)近日,《敦煌市体育志》完成编纂并正式出版发行,这也是敦煌第一部体育...

敦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敦煌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