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作家的高峰之路

陇东报 2020-05-24 00:44 大字

杨永康

从高原到高峰,确实需要作家们朋友们认真思考思索一番。借助这个机会,我结合自己这些年的创作实践,谈点想法。

一、机遇期

我是1980年开始写作的。那时候还上中学呢。算起来一边工作一边写作已经四十年了。也算是在期刊上发表过几篇东西的人。也有作品被文坛关注过。但距离自己心目中那个高峰,距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那个高峰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贾治龙、陈明华、彭金山、高仲选、余振东、路笛、张金彤、郭晓霞、陈于思等大体可算我前面的一代作家。这一代人之后,就是大家熟知的马步升、高凯与我们这一代了。

当年庆阳地区文联每年都有笔会,当时比较活跃作家的除了高凯、第广龙、还有袁晓燕、杨一、李建荣、李仲旭、李致博、付兴奎、刘政、马步升、武国荣及我等。上世纪90年代后这一批人又辐射了更年轻的一批人,庆阳开始有了自己的70后作家。2000年后,庆阳有了自己的80后作家。

我是60后,以我为例,再有10年我就66岁,奔70了。再过10年70后60岁,80后50岁。50岁到65岁正好是一个作家创作的黄金年龄。这当然也是庆阳作家奔向高峰的黄金10年。从全省的情况来看,能拿出大体量作品的也是60后。庆阳作家也大体这样一个状况,目前以60后积淀最深厚。

二、体量意识

上届“茅奖”评委宁夏作协主席郭文斌接受记者采访的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值得我们仔细体会。

他说:此次“茅奖”获奖和提名的长篇小说都是大体量,如获得提名奖的甘肃作家叶舟的长篇小说《敦煌本纪》,泱泱100多万字。谈及作为“茅奖”评委的最深切的感受,郭文斌说,这次报送的230多部参选作品,往桌子上一摆,确实感觉到宁夏作家在长篇小说的创作上,从体量上,历史厚重感、作者的知名度、规模性等方面,还需要很远的路要走。

作品的体量问题这应该是个新提法新感受。也是个新趋势。实际上体量就是作品竞争力的一部分。也是作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从庆阳年度文艺基金资助项目选送的作品看,这些作品放在庆阳,问题不大,放在整个文坛看,题材与体量基本都不占优势。这是庆阳作家要思考的。

高峰高峰,肯定既有品质的要求,也有体量的要求。

三、瓶颈所在

业余作家,写作中会遭遇许多瓶颈。解决的好很可能就上去了,解决不好,很可能一辈子在本地打转转了。

一个瓶颈是视野问题。即如何用世界眼光域外眼光审视这块土地的问题。

马步升主席说:囿于地域,则有可能堕入文学的地狱,出于地域而高于地域,则有可能窥见文学的天堂。并特别说明这是他从事文学创作和研究几十年的心得。

另一个瓶颈可能与我们还没有找到这块土地 “普遍的”历史和现实有关。

墨西哥有个标志性的作家叫富恩特斯,一生都在国外做外交官,一生也专注于墨西哥的历史与现实书写,但墨西哥之外的读者读他的作品并不感到隔膜,因为他的作品既反映了墨西哥的历史与现实,也是“我们”普遍历史和现实的反映。

“普遍的” 历史和现实这应该是问题的要害所在。也应该是基层作家的思想瓶颈与思维瓶颈所在吧!

就是说只有找到了这个“普遍的” 历史和现实,才算真正找到我们这块土地的历史和现实。

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文学精神

今后十年确实是庆阳作家的黄金十年。实际上要写出一部优秀作品一个大体量的优秀作品,十年时间是不够的。

李洱的《应物兄》,2005年动笔2018年底完稿,用了13年时间。叶舟《敦煌本纪》从构思到写作,花了16年时间。

这样的例子很多,不用说了。

好作品应该都是熬出来。

一定要熬到那一天。

新闻推荐

文博界“奥斯卡”揭晓 敦煌研究院榜上有名

5月18日,第十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项目名单,在“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南京博物院开幕式上公布。敦煌研究院...

敦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敦煌,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