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古丝路印记的荒漠探索者

大众日报 2019-12-07 09:52 大字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12月5日电 夜晚的风像镰刀一样划过戈壁滩,气温降至-14℃,冻得人瑟瑟发抖。西部广袤的戈壁荒漠,昼热夜冷,没有遮蔽物,寒风吹起来毫不留情。20个人的科考队野外露营第一晚,就面临这样的考验。

经验老到的后勤人员指挥车队以帐篷为中心围成一圈,再用绳子把帐篷和越野车拴在一起,避免帐篷被风吹跑。“正好遇上大风,帐篷要是没固定好被吹走,那可是出人命的事儿。”一位后勤人员说。

这支科考队由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组成,负责“敦煌—楼兰—西域都护府 汉代丝绸之路综合科考”项目。此次科考的目的是,寻找和确定汉代丝绸之路进入新疆后的确切路线及沿途补给系统。

科考队11月16日从甘肃省敦煌市出发,一路向西,穿越甘肃与新疆交界,经罗布泊边缘地带,最终抵达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

经历第一夜寒风的“洗礼”,车队随后进入罗布泊边缘地带,沿途开始出现泥沼。行经一片泥沼时,5辆车陷住了4辆。常年跑野外的司机刘师傅说,别看踩着是硬的,前车过去,顺着车印再轧一遍,泥就出来了。陷车对于常在野外考古的人来说是再常见不过的问题。大家取了干草和树枝,就着干土一起铺到车胎下,司机踩下油门,所有人一起推车,陷住的车开出去了,留下的是溅得满身是泥的科考队员。

出发后第4天的清晨,此次科考项目学术负责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陈凌发现了一处疑似的古城。进行测绘后,为检查古城的地层和文化堆积情况,他顶着寒风,赤手用洛阳铲从地表往下钻探1.9米。学生递来手套,他说:“不能戴,戴上滑得很,下得太慢。”

除了洛阳铲,记者还看到了各式各样的野外装备和考古“黑科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管理处处长李军感慨地说:“20世纪90年代初,新疆文物工作者使用的装备还很落后,现在的设备和技术先进多了。”

太阳落山后的无人区变得异常难熬,但跑惯了野外的科考队已习惯与黑夜和寒冷做伴。大家用捡来的干草、树枝和红柳根架起篝火,围成一圈有说有笑。陈凌聊起他在丹丹乌里克遗址考古调查时如何用沙漠里干净的细沙洗碗;司机周师傅谈起他在阿尔金山开车如何与一头牦牛“对峙”;李军提起有一次从荒漠出来,宾馆不愿意接待他,因为洗下来的沙石会把房间下水堵住……大家的笑声衬着月色,映着火光,格外爽朗。

新闻推荐

酒泉市拍卖行有限责任公司拍卖公告 (酒拍公告第1932期)

受委托,我公司公开拍卖位于敦煌市沙州南路高台巷463号的办公房产,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标的介绍:标的位于...

敦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敦煌,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