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坐冷板凳”的学者心“热起来”

四川日报 2019-11-07 06:23 大字

11月2日,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该中心主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彭邦本介绍,当年,史学大家徐中舒先生在四川大学成立了古文字和先秦史两个研究中心。在先秦史研究方面,四川大学为全国科研单位培养了大量研究的领军人物;四川大学在2016年启动的甲骨文排谱、分类等工作被纳入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即将于明年6月完成。,要让“坐冷板凳”的学者心“热起来”。

西南民族大学在吐鲁番学文献的整理、识读、校勘等方面已是一流。西南民族大学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所所长王启涛教授介绍,多年来,对吐鲁番学的研究主要在日本、德国等国家,“现在我们在文献整理和识读方面已全面超越日本。”王启涛介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吐鲁番文献合集》的整理就由西南民族大学承担。11月底,合集的“契约卷”即将出版,首次准确普查出全球所藏吐鲁番文献的契约为419件。

专家们透露的冷门“绝学”研究成果让人眼前一亮。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柳长华教授说,成都天回医简的整理研究,可以佐证中医学的发展源流,对现代医学有实用价值。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赵宠亮表示,渠县城坝遗址发现的竹木简牍资料,对了解汉代县乡行政机构运作方式、社会历史状况等有重要意义。

如何保障后继有人

然而,这些冷门“绝学”都有后继乏人之痛。专家纷纷呼吁重视人才培养。

学术研究需要学者“板凳坐得十年冷”。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徐亮工认为,吸引年轻人应从制度上给予保障,“比如甲骨文学者,写论文、发表论文比一般学科难十倍不止,如果高校职称评定‘一刀切’,怎么能让青年学者安下心来搞冷门‘绝学’传承?”柳长华则建议尽快实施中医百部经典整理研究与传承性人才培养工程,要从实践中培养人才。

冷门“绝学”不仅事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还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柳长华感叹,“西方认为中医的针灸是巫术,正是不懂中医文化。如果我们不能从学术上厘清原因,自然也得不到广泛认可。”

从事“巴蜀图语”符号谱系整理分析与数字人文传播研究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胡易容则建议“让巴蜀图语这种传统文化符号活起来,从文化形象传播的角度,把巴蜀符号系统化作为四川的文化标志,甚至是中华文明的代表符号进行对外传播。”

据介绍,四川省冷门“绝学”中,已有8项纳入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

新闻推荐

干涸消失约三百年的哈拉奇湖重现敦煌

本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杨唯伟)记者从省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了解到,在位于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端和库姆塔格...

敦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敦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