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敦煌,我的心才能安下来” 樊锦诗获国家荣誉称号暨图书《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出版座谈会举行

兰州晚报 2019-10-28 02:02 大字

人民网兰州10月26日电“我突然明白了樊锦诗愿意一辈子留在敦煌的原因了。尘世间人们苦苦追求心灵的安顿,在这里无需寻找。只要九层楼的铃铎响起,世界就安静了,时间就停止了,永恒就在此刻。”这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春芳访谈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时的感悟。

八十一岁高龄的樊锦诗,已经在敦煌整整工作了五十七年。她将大半辈子的光阴奉献在敦煌,只为守护荒野大漠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她是莫高窟发生巨变和敦煌研究院事业日新月异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9月17日,樊锦诗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这是对樊锦诗先生一生贡献的巨大褒奖,是对敦煌研究院先进群体团结奉献的高度赞誉。

为大力弘扬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和“最美奋斗者”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品格,广泛深入学习宣传樊锦诗同志的先进典型事迹,10月25日下午,甘肃省委宣传部在宁卧庄宾馆组织召开了樊锦诗获国家荣誉称号暨图书《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出版座谈会,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青出席并讲话。甘肃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高志凌,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甘肃省委网信办主任梁洪涛出席会议。

“敦煌文化博大精深,要研究敦煌文化绝不是一代人、两代人的问题。”座谈会上,樊锦诗深情回顾了自己扎根敦煌半个世纪以来的动人故事,由衷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对自己一生追求的事业默默奉献的拳拳赤子之心,让与会嘉宾深受教育、倍受鼓舞。

座谈会上,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马世林,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社长董洪亮,甘肃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白坚,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杜斗城,读者出版集团总经理赵金云,兰州文理学院教授高金荣先后做了交流发言。发言中,大家举事例、谈感受、讲体会,既体现出了对樊锦诗先生获国家荣誉称号的强烈自豪感,也体现出了对以樊锦诗先生为代表的敦煌研究院先进群体的由衷敬意,为下一步做好学习宣传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陈青代表甘肃省委和甘肃省委宣传部对《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一书的正式出版发行表示祝贺。她说,樊锦诗先生被誉为“敦煌女儿”,她以“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为誓言,扎根敦煌近60年,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各洞窟的分期断代,带领团队致力保护传承,积极开展文物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先进保护理念和保护技术,探索形成了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弘扬和管理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智慧,极大提高了敦煌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为甘肃省乃至全国的文物保护和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是“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的生动写照。近日,甘肃省委将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向敦煌研究院先进群体学习活动的决定》,号召全省上下向他们学习。一代代莫高窟守护者坚守大漠,把青春年华奉献给莫高窟。他们经历了物质极为匮乏的岁月,耐住清苦寂寞,用无私奉献换来了敦煌石窟保护的崭新局面和敦煌文化的赓续弘扬。我们要学习他们忠于职守、勇于担当的使命意识;学习他们坚守初心、矢志不渝的忠贞品格;学习他们开拓创新、勇攀高峰进取精神;学习他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的无私胸怀。

人们亲切地喊樊锦诗为“敦煌的女儿”,她却说,我其实也想过离开。然而,在每一个荆天棘地的人生路口,她都选择了坚守……

由樊锦诗先生口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顾春芳教授撰写的《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一书已于10月21日在北京大学成功发布。书中,樊锦诗这样诠释她与敦煌的情结:“我感觉自己是长在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条。我离不开敦煌,敦煌也需要我。只有在敦煌,我的心才能安下来。我为敦煌尽力了!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它值得。”

新闻推荐

“敦煌女儿”樊锦诗:我等着大家批评我的研究

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却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光阴,守护着荒野大漠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一待就是五十多...

敦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敦煌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