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敦煌半个多世纪,没有她就没有今天的莫高窟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自传面世

南宁晚报 2019-10-14 04:26 大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9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敦煌的女儿”樊锦诗荣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与此同时,她的唯一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长久以来,樊锦诗很神秘。她单纯简朴、低调谦和,将自己瘦小的身影隐于敦煌绚烂的壁画图卷之后。面对公众,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别说我了,还是说说敦煌,说说莫高窟吧”。这一次,她终于在这部口述自传中,首度直面读者,亲述感人至深的传奇人生。

一生择一事,无怨无悔

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北京大学的高材生,师从宿白、苏秉琦等考古名家,并在毕业后分配到敦煌工作,留下一段段闪耀着青春芳华的珍贵故事。

20世纪60年代的敦煌,还是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镇,人们住土房,喝碱水,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每到夜晚,寒风夹杂着狼的嚎叫,令人不寒而栗。西北大漠粗砺的风沙,吹硬了她的吴侬软语,将岁月刻写在她的脸庞上。但在这样的环境中,樊锦诗与其他莫高窟人一起,临摹壁画,研究彩塑,在动荡岁月中守护着莫高窟。

她与终身伴侣彭金章先生相濡以沫,从未名湖到珞珈山,从江南到西北,携手书写动人的爱情诗篇。

异地恋4年,婚后分居19年,夫妇俩分居两地,骨肉分离。彭金章是樊锦诗的北大同学,毕业后去了武汉大学工作,是武汉大学考古系的创办人之一。为了深爱的她,为了她割舍不下的莫高窟文保事业,他于年过半百之际奔赴敦煌,并主持了莫高窟北区考古工作。她曾是愧疚的妻子,为与丈夫长期两地分居而困扰;她也曾是自责的母亲,为没有好好教育两个孩子而忧心。而她的爱人,则一生毫无怨言地支持她的事业,陪她走过风风雨雨。樊锦诗说:“遇上他,是我一生的幸运。”

她以“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为誓言,坚守大漠、守护敦煌近60载,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

樊锦诗于花甲之年接受了敦煌研究院院长的任命,在临近退休的年纪又重新起跑。面对壁画、彩塑等珍贵文物日渐退化的问题,面对文物保护与商业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身材瘦小的樊院长挺身而出,领导研究院力挽狂澜。举世瞩目的“数字敦煌”工程,正是出自她的远见卓识。2016年5月,“数字敦煌”正式上线。古老的敦煌文化与现代技术相融通,全世界每一个人随时都能欣赏到敦煌艺术的精美,让敦煌这颗历史明珠焕发出夺目的光辉。而那时,樊锦诗已经年近八旬。

“敦煌的女儿”话敦煌,情深意切

这是一部咏叹中华艺术之美的口述史。从20世纪初莫高窟藏经洞的惊世发现,到第259窟禅定佛永恒的微笑,莫高窟的美超越了时间与空间。作为世界上最了解并深爱着敦煌石窟的人之一,樊锦诗以考古人的博识、文保人的严谨、艺术家的浪漫,透过温润平实的笔调,将敦煌石窟的绝美艺术娓娓道来,引领读者踏上一场纸上敦煌艺术之旅。

这是一份新中国考古人的详实笔记。从百年前藏经洞文书的佚失流散,到如今中国敦煌学研究的蔚然成林;从大漠中寂寥荒凉的无人区,到举世瞩目的敦煌研究院,几代莫高窟人饮冰茹蘖、披荆斩棘,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敦煌乐章。樊锦诗回忆了包括常书鸿、段文杰等一大批学者专家在石窟保护和艺术研究中的真实经历,以及大量可供后人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特别是举世瞩目的“数字敦煌”项目背后的故事。可以说,保护敦煌就是保护中华优秀文化的活的历史。

这是一部民族文化优秀传承者的个人传记。敦煌的文保事业之所以得到世界的尊重与认可,与“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是分不开的。樊锦诗的故事,是莫高窟人的故事,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彰显。这部记载了民族文化传承人记忆的传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面世,是一代中华儿女对时代的致敬。(罗颖杰)

新闻推荐

敦煌市人民检察院:开展“明初心、守初心,坚定理想信念”专题研讨交流

本报敦煌讯近日,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部署要求,敦煌市人民检察院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以“明初...

敦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敦煌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