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茅善玉:创作沪剧《敦煌女儿》 是“天意”

兰州晨报 2019-09-04 03:06 大字

演出开始前,茅善玉在化妆间。 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 平丽艳 摄

一个是敦煌学者,一个是沪剧表演艺术家;一个在大漠深处,一个远在繁华都市。然而,一座世界文化宝库——莫高窟,一部由莫高窟衍生出的沪剧,却让樊锦诗和茅善玉这两位上海女性成了“忘年交”。8年始磨一剑,但在茅善玉看来,花费8年时间打磨这部戏是值得的。

9月3日,茅善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记者:您为什么要创作《敦煌女儿》这个题材?

茅善玉:2011年,我在《解放日报》上看到了有关樊锦诗院长的一篇报道,她不平凡的人生和事迹让我很感动,那时我就萌生了一个想法,用艺术展现她不平凡的一生。我几经周折托熟人和樊锦诗进行沟通,却被她婉言谢绝。但我们能将《敦煌女儿》搬上舞台,也许是天意。我和樊锦诗先生都是全国政协委员,2012年在人民大会堂开会时,我就在想怎样才能找到樊锦诗先生,正苦思冥想时,意外发现她正从外面优雅地走进来,然后我的眼光就一直追随着她,没想到她的座位就在我前一排的侧前方。当我找到她说明自己的想法后,樊锦诗先生仍然拒绝说:“我喜欢敦煌,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后来我告诉她,我们希望通过讲述她的故事,来表现几代敦煌学者在敦煌的奉献和坚守。也许是这句话打动了她,樊锦诗先生当时就说,“那你来敦煌吧”。创作期间,我们剧组主创6次奔赴敦煌体验生活,与樊锦诗成了“忘年交”,逐渐深入接近几代敦煌文化守望者的精神世界、内心真实的想法和不为人知的细节,几易其稿,历经8年打磨最终搬上舞台。

记者:对于《敦煌女儿》这部戏,下一步有何打算?

茅善玉:今天来到兰州演出,我们非常兴奋,这也是我们第一次来到故事的发源地,让西北的观众来检验我们的成果。精品永远在路上,我们要像敦煌的守护者一样扎根下去,通过不断地打磨和演出,把这部戏打造成为能够留得下、传得开,有文化内涵、有人文情怀的精品之作,同时我们还计划把《敦煌女儿》拍成戏曲电影。

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 平丽艳

实习生 马正云

新闻推荐

中外联袂文艺晚会《相约敦煌·2019》精彩上演

本报敦煌9月2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施秀萍)以艺术之名,赴一场敦煌与世界的约会。今晚,作为“一会一节”闭幕式文艺展演的...

敦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敦煌,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