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壁画之魅

柳州晚报 2019-08-11 13:04 大字

作者在莫高窟前留影(作者供图)。

张玉清

很早就听说过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大型壁画是中国四大名窟之首,我早已神往。去年5月初,我和女友阿娟参加广西夕阳红旅游专列,终于身临其境,目睹了集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的建造从十六国时期开始到元朝,延续了10个朝代,形成巨大的规模,共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集中反映了汉族和西北少数民族历史、经济、文化、医药、天文等方面的内容。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它的对面,是三危山。《山海经》记,“舜逐三苗于三危”。可见它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与神话分不清界线。据说,若把莫高窟的壁画连起来,整整长达30公里。气概之大,人力莫及,只能是造化的安排。

公元366年,一个叫乐樽的和尚来到这里。他手持一根锡杖,云游四野。到此已是傍晚时分,他想找个地方栖宿。正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万尊神佛在跃动。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他顿时有所醒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和尚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暮色压着茫茫沙原。

不久,乐樽和尚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他不辞辛劳奔走化缘,又广为播扬自己的奇遇,远近信士也慕名纷纷而来朝拜胜景。年长日久,新的洞窟也就一个接一个开挖出来了,上自王公国戚,下至平民百姓,有个人独筑的,或者与他人合资,把自己的信仰和美好祝福,全向这座陡坡深处凿进。从此,这个山峦的历史,就离不开工匠斧凿,彻夜不灭的叮叮当当声。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应是看一千年的死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在壁画中,人世间所有能运用的色彩一瞬间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狂野。在这里可见到有初春的气温,有春风浩荡,有万物苏醒、有丰硕的秋季。进入这里就会让你惊叹、佩服、燥热甚至失态。不管它画的是什么内容,一看就让你在心底惊呼,这才是生命。在莫高窟第217、296窟壁画中,我看到描绘这样的场景:一名女医童手持药皿等器具在细心照顾卧榻上的病人;还有一名在院子中走动的少女,看到老先生的来临,顾不得观赏院中的奇石垂柳,手抱器具,准备随时听命行事。在302窟中,一个女病人裸体卧席,家人在两旁各握其手,医生正在对病人诊疗,执药少女静候病人服药。这些壁画中的女医童即是早期的“护士”,描绘了我国传统医学护士的萌芽,是一部护理女性史的最早谱写。我作为一名退休老护士,在这组壁画前久久沉思。

我在想,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一组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组壁画反映出来的立体生命。不管是黄头发、黑头发的中外游客们,他们在观看壁画时,也在观看自己。于是,我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

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的壁画能够穿越千余年,可以让无数后人和外国人心中为之震撼。如同展开一卷国画,如抚一张古琴,非莫高窟莫属。“人生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古人之言,可以贻之今人,善哉,妙哉,无穷无尽哉。它应该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把人性付诸造型、神化,又引发人性,于是,它成了我们伟大的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

新闻推荐

敦煌市图书馆进馆人数突破60万人次

本报敦煌讯(通讯员张晓亮范金霞)8月6日上午10点13分,新建的敦煌市图书馆迎来了第60万名读者。自2017年4月23日开馆至今,进馆...

敦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敦煌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