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大 宛 之 战 □长 军 一

金昌日报 2019-05-29 09:26 大字

公元前104年,一场夺马之战一触即发。交战前,大汉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汉武帝刘彻,听闻汉使者言“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于是,汉武帝派使者持千金及金马到大宛换取善马,大宛国不肯予汉,发生冲突,大宛国杀汉使,抢财物,武帝大怒,中国古代史上一次征程最远、声势最浩大、作战环境最为恶劣的军事行动不可避免。

交战一方的汉帝国,经文景之治,百姓殷实,国家富强,军队强大,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废弃带有屈辱性的和亲政策,以武力解决边患,反击匈奴,先后发动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收河套地区,夺取河西,置河西四郡,将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漠北。

但在连年的征战中,战马的消耗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仅收复河西之战,损失汉军2万匹战马,漠北一战,汉军损失战马超过10万匹之多。虽然汉朝有马政,武帝时期为了和匈奴的战争又下令朝廷积极鼓励民间养马,大将军卫青在收复河套地区和驱逐右贤王时收缴了匈奴无数的牲畜,他本人还在朔方常年养马备战,但这都抵不过汉军积年作战下来战马的消耗量。漠北一战后,大汉帝国居然十多年没有再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缺少战马。那时,还没有发明在马蹄上钉铁掌,一匹好的战马,马蹄磨损,就丧失了战斗力。“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战马对大汉帝国来说就是甲兵之本、国之大用。

马是古代士兵日常生活中最亲密的伙伴,是士兵的生命。不光汉武帝是爱马之人,当年秦人的祖先大骆和他儿子非子就在天水放马滩牧马养畜,繁衍生息。非子善于养马,得到周孝王的赏识,让他继承了舜时祖先伯益的“嬴”姓,号称秦嬴。

汉使张骞出使西域,到达大宛国,今浩罕,是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费尔干纳的一座小城,盛产稻、麦、葡萄、苜蓿等,最为著名的当是生产汗血宝马。据《汉书音义》记载:“大宛国有高山,其上有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马置其下,与交,生驹汗血,因号曰天马子。”可见,这种马是驯养母马与生活在高山中的野公马杂交的结果,因它从肩膀附近流出像血一样的汗液,故名“汗血宝马”。据说三国时期关羽的坐骑赤兔马,就是汗血宝马。

汗血马四肢修长劲健,直头,头小颈细,腰背宽平,双目炯炯有神,它比大汗帝国军队所拥有的战马更漂亮、更强壮、更有耐力,奔跑得更快,其马蹄磨损较慢,更适合山地作战。人称这种马为“日行千里驹”。

这些战马对大汉帝国的军事行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汉武帝发动大宛之战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打败大宛国,也有扬威西域的深远政治意义。当时,西域有五十多个国家,这些国家大小不一,有大国,如安息,也有小国,比如单桓国,据记载单桓全国只有27户,194人。在广大的西域地区发动一次军事行动,彰显大汉力量,起到威慑作用,牢固西部边境,也是发动大宛之战的重要因素。

大宛之战,一共发动了两次。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刘彻封大舅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6千骑兵,以及各郡国的不规少年几万人,前去讨伐大宛。

这是一场艰难的战争,前无古人。从大汉帝国控制的敦煌至费尔干纳盆地,经过库木塔克沙漠、白龙堆戈壁、罗布泊洼地、塔里木盆地,跨越高耸的天山和费尔干纳盆地,距离7330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么远的路途,地形复杂,补给困难。这是汉朝统治集团盲目乐观,对西域地理地形等客观条件估计不足,轻率发动的伐宛之战。

果不其然,大军到达郁成,后勤补给困难,饿死者众,战士跟上来者不过数千人,无功而返。

第一次大宛之战以失败告终,汉武帝大怒,派使者拦守玉门,李广利军队无法入玉门关而滞留敦煌。

公元前103年,汉武帝刘彻发动第二次大宛之战。

这次汉朝统治集团吸取上次教训,全国总动员,进入战争体制,武帝大舅哥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大军6万余,领军校尉共50余名,征10万头牛,3万匹马,1万匹驮畜,加强后勤补给,浩浩荡荡开入西域。

兵临大宛首都贵山城下,攻城四十余日,切断贵山城的水源。大宛城弹尽粮绝,只得割了他们国王的头,并献上几十匹价值千金的良马,以及3000匹公种马和母驮马。

第二次大宛之战取得绝对胜利,李广利被封为海西侯,食邑八千户。

大宛之战是中原王朝第一次自敦煌深入中亚费尔干纳盆地进行的战争。此次军事行动前后历时四年,耗资巨大。从经济的角度看,失远远大于得;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大宛之战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西汉在西域诸国之间的威信,武帝成为东亚和中亚地区毫无争议的强权人物。

大宛之战对中原王朝治理西域的影响是巨大的。通过这次战役,西汉统治集团及后来的中原王朝,对西域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和长距离作战时后勤补给有了清醒认识,对西域作战慎之又慎,将治理范围实际上定在塔里木盆地周缘和天山南北。

大宛之战后,汉武帝在京师周围建立了种马场,提高了马驹的价格,发展养马业。

汉武帝刘彻在《西极天马歌》中写道:“天马徕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

新闻推荐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三代火车司机见证铁路提速

薪火传承,祖孙三代参观蒸汽火车。回顾往昔,祖孙三代走过一台已经“退休”的内燃机车。依依不舍,蒸汽火车曾是张干臣最亲密的...

敦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敦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