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歌唱家朱宝勇 歌韵化丹青“黄杨扁担”走天下

华西都市报 2019-05-20 03:07 大字

朱宝勇

朱宝勇与歌唱家郎毓秀欣赏画作。2013年,朱宝勇去法国时画的巴黎圣母院。

早年群众中流传,说朱宝勇真奇人也,会多国语言,英语、俄语、埃及语皆不在话下。朱宝勇听后连连否认,哭笑不得,关于这段“传说”,还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一段往事。

1960年,四川省歌舞团前往大马士革博览会演出,并前往埃及、阿尔巴尼亚等国家交流巡演。除了唱歌外,每到一处,朱宝勇总要学唱一首当地民歌。在埃及时,他在速写中,画过落日余晖下的尼罗河,也将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落笔纸上。

一天晚上,朱宝勇坐在酒店窗前休憩,一首欢快的埃及民歌传来,朱宝勇立刻被这极具异域色彩的音符吸引,他火速冲到楼下,找到酒店服务员。因为不会当地语言,他只能一边哼着听来的调子,一边比划着将歌曲唱给对方听。后来翻译告诉他,这是一首埃及民歌,每当人们在集市贩卖时,就会高声哼唱。

回到房间后,朱宝勇还在为这美妙的歌声沉醉,他突然瞥见自己的画作——尼罗河静静流淌,金字塔兀自伫立。朱宝勇决定以这支埃及民歌为素材自己作词编曲,将歌曲与画作融合,创作出了《尼罗河畔的歌声》。

编译外国民歌

“黄杨扁担”全国流传

“太阳刚刚爬上山岗,尼罗河水闪金光。家乡美丽的土地上,劳动的人们在歌唱……”朱宝勇在演唱外国民歌时,总觉得差了点什么,“如果外国的民歌全部用中文演唱,会失去当地特色,语言的魅力就没有了。”在阿尔巴尼亚和叙利亚时,他就曾自学当地语言,试图原文翻唱。

当地语言很难模仿,要唱出民族特色还需要注意一些语气和发音的变化。在翻译的帮助下,朱宝勇学习了阿尔巴尼亚、埃及、叙利亚等多国语言,用于理解歌曲含义,掌握地道唱法。要说他真的懂多国语言?朱宝勇瞪大了眼睛,笑道:“那都是瞎猜。”

《你呀你呀》《小辫子飘啊飘》是朱宝勇的另外两首异域民歌代表作,为了保留当地民族特色,他尝试了唱一遍中文、唱一遍原文的演唱方式,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

引进来,也要走出去。出访国外期间,有一首歌曲,朱宝勇一定要演唱,那就是备受川渝地区民众喜爱的《黄杨扁担》,这也是朱宝勇最为有名的代表作之一。这首原本在重庆流传的民歌,自朱宝勇1958年首次演唱后,便开始在全国流传。

有一次,四川省歌舞团到重庆沙坪坝演出,结束时,朱宝勇将《黄杨扁担》作为返场歌曲,一开口即获得台下观众热烈欢呼。一遍过后,观众仍未尽兴,朱宝勇又接连唱了两遍。其火爆程度,实不亚于现在的明星演唱会。

周总理面前独唱

获评“很有民族特色”

1964年,周恩来总理出访东南亚,所到各国均以盛大而隆重的礼仪,和独特风情的艺术表演欢迎。访问间隙在成都短暂歇息,周总理提出要看看四川文艺界的表演,朱宝勇有幸参与其中。

朱宝勇还记得那一天,金牛坝礼堂的花园外聚集了许多文艺界的朋友。大家都静静站在树下等待。朱宝勇有个习惯,演出前总是不安定,得知是在周总理跟前唱歌,他更加紧张。

他准备了两首民族特色较为浓郁的作品,手风琴伴奏独唱。两首皆是团里创作的,经过朱宝勇的演绎,已经登台多次。此时,有人从礼堂出来,大家纷纷围上去询问情况。听得那人说“总理说缺乏民族特色”,朱宝勇才恍然大悟,原来周总理听完是要发表意见的。这让他更加紧张起来。

终于轮到他了。走进大厅,舞台右侧聚了些人,周恩来总理身着青色中山装,坐在一张棕色皮沙发上,四川省歌舞团杜团长则坐在后侧,给周总理汇报情况。

报完自己演唱的歌曲后,朱宝勇开始唱了起来。他有个特点,台下哪怕再紧张,只要上了台,就全身心投入到演唱中,甚至还有点“人来疯”。刚才的不安逐渐退去,在悠扬的手风琴伴奏中,他顺利完成了演唱,自认为发挥不错。

周恩来总理回头向团长询问朱宝勇的名字,然后微笑着点评,“言语清晰,感情充沛,很有民族特色。朱宝勇,你就这样坚持下去,不要动摇。”朱宝勇如释重负,兴奋起来,若是其他场合,他怕早已欢呼雀跃起来。他满怀着喜悦匆匆离场,礼堂外的人也照例上来问询,他不敢骄傲,只淡淡说:“还可以。”

喜爱绘画的朱宝勇将这段难忘的经历用画笔记录下来。多年以来,朱宝勇已经养成了边唱边画的习惯。在得到总理的肯定后,朱宝勇对于民族音乐的探索更加坚定。多年之后,他将自己的两项艺术成就结合在一起,出版了自己的美术音乐作品《声绘巴蜀情》。书中画有各民族生活场景特写,并配有他为各地民歌演唱的音像资料。朱宝勇说:“歌声是绘画的线条。”这本书很好地诠释了此话。

歌声是绘画的线条

巴蜀民歌入丹青

朱宝勇一生与音乐、绘画结缘。他爱好广泛,诗歌、舞蹈均有涉猎。

有一年,四川省音乐家协会找到朱宝勇,希望他能为第二年要举行的“蓉城之秋”音乐会创作画作,用于展览。朱宝勇心想有一年时间准备,当即答应下来。谁料他竟将此事忘了。离“蓉城之秋”开幕只有两月,音协的人找到他。他一拍脑门,“忘了!”当即闭门“突击”。但是如何在两个月的时间内拿出令人满意的展览作品呢?朱宝勇决定从自己熟悉的领域舞蹈入手进行创作。

朱宝勇将听过的歌、看过的舞画成画,两个月的时间里,他创作了50多幅舞蹈画作,成功赶上了“蓉城之秋”的开幕式,并且好评如潮。事后还出版了《朱宝勇画舞》专辑。这件事给了朱宝勇一个很大的鼓舞——要将音乐和绘画结合起来。

“音乐和绘画实际是相通的艺术,歌声也有远近、虚实、浓淡、色彩,歌声就是绘画的线条。”朱宝勇这样解释。

早年朱宝勇经常在民间采风,彝族、藏族、羌族、苗族等各民族地区都去过。他走到哪画到哪儿,留下了几千幅珍贵的民族生活实景资料。回来之后,每当他看着这些绘画,脑海里就会引出各地民歌来。他总想为这番经历留下点什么。

巴蜀民歌入丹青,就是在这样的契机下诞生的。朱宝勇选取了几十首巴蜀地区优秀的民歌,再将它们入画,配上自己考察整理过的乐谱。不久,这些绘画作品被知名敦煌学家、四川大学教授项楚瞧见,他的一番话又让朱宝勇有了新的想法。

“朱宝勇,你的作品很好,但是我觉得它还可以更好。你作词作曲,演唱那么多年,为什么不自己把这些歌唱出来呢?”

一开始,朱宝勇有些为难,那一年他已经85岁。离开省歌舞团之后,他已经许久没有演唱过。现在的自己还能胜任这个挑战么?正好朱宝勇的一名学生在做录音,朱宝勇尝试着录了一些,将小样给圈内朋友听了之后,大家竟然问他,“这是你以前的录音吧?唱得真好!”朱宝勇这才笑着说,这就是我今年85岁刚录制的。大家为之一惊,赞其宝刀不老。

朋友们的反馈给了朱宝勇信心。于是,他精选出20余首民族歌曲,亲自演唱录音,将歌声真正留在了民族声乐歌唱中,他说:“作为老一代的文艺工作者,非常高兴,完成了一件长久留在心中的愿望。”

改革声乐教育

年近80仍在大学授课

2003年,四川师范大学声乐系找到退休多年的朱宝勇,希望他能出任声乐系主任。一直活跃在舞台上的朱宝勇甚为犹豫:一个歌唱演员如何胜任教育事业?1994年从省歌舞剧院退休之后,朱宝勇虽然不再唱歌,但他没有就此终止音乐道路,做研究、当评委、办讲座,他积累了不少教育经验,再加上他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川师声乐系认为朱宝勇当之无愧。

之后,朱宝勇开始了在四川师范大学声乐系十年的教学生涯。一开始,有人称呼他为朱主任,他总是制止,“就叫我朱老师!”“我年龄在这里了,叫我一声朱爷爷也行。”工作一段时期后,他发现,教学中师生间过于强调发声技能,而忽视对歌唱艺术表现的全面掌握,导致在舞台演唱时多在炫技,而缺乏艺术感染力。

歌唱艺术讲究个人特色,有的艺术家高雅大气,有的则清秀婉转。朱宝勇认为,声乐教育应重在因材施教和多在艺术实践中成长。于是在第二年,他开了一门课,就叫做“歌唱艺术”,传授如何运用声乐手段去演唱好每首歌,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早些年,朱宝勇为歌唱写过一本著作——《歌声的魅力从何来》,七易其稿,后改名为《怎样把歌儿唱好》全国发行。这本书也是朱宝勇三十多年舞台演唱实践心得的集结,成为学生的必修课。

每天从成都市驱车前往龙泉校区,再上两个小时的课,让当时年近80岁的朱宝勇略感疲惫,2008年之后,他辞掉声乐系主任,以客座教授的身份继续服务教育事业,一直到2014年,朱宝勇才真正离开教学一线。

今年,朱宝勇已经86岁高龄,但他身体硬朗,兴趣广泛:画画、养花、旅行、上网……心态年轻,人便不老。回顾过去,朱宝勇觉得自己的一生热爱着生活与工作,勤奋耕耘的同时,也得到大众的喜爱与鼓励。尤令他感到自豪的是,在耄耋之年出版了《声绘巴蜀情》专著及歌唱专辑,为继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朱宝勇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但这样的幸运,也与他对音乐、绘画事业的热爱分不开。如今,他还在孜孜不倦地工作,数十年国外访问和深入祖国各地积累下来的画稿,多达几千幅。这些见证着中国大地变迁的手稿,就是历史本身。朱宝勇计划将它们加以整理出版,留作时代的记录。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新闻推荐

甘肃省撤销3所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办学资质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文洁)日前,省人社厅公布2018年度省属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年检评估结果,73所学校被评定为年检评...

敦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敦煌,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