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古道 石关峡探秘(一)

嘉峪关日报 2019-04-16 09:29 大字

石关峡验房子墙基遗址

石关峡

石关峡因终年流水又名水关峡,位于嘉峪关关城西北7.5公里处的黑山峡谷之中,古称“石峡天险”,也是丝绸古道的必经之路。石关峡的“石”来自于峡谷两岸高耸入云、威严陡峭的黑山石壁;“关”来自于它狭长的通道加上高耸入云、威严陡峭的石壁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然关口,而且,多个朝代在这里建有关卡;“峡”宽不过二百米,窄不过二十余米。

石关峡成东西走向,东接黄草营村,西连黑山湖,全长约十公里。石关峡以“四道股形沟”口为界,分东西两部分,东半截因近代开荒种地,破坏了自然生态,所以保持了“石关峡”的称谓。西半部分因早年红柳横生,连鸟兽都很难通过,只有北面的山脚下有一条便道供人畜通行,所以被人们称之为“红柳沟”,现在也成为了耕地。这条不是很长的峡谷,却有着悠久的历史。

怀着对神秘的丝绸古道——石关峡段的好奇和探秘心里,我特别邀请了出生于黄草营村一组的两位七八十岁的老人曹大夫和曹老队长(1982年包产到户时的队长)探访石关峡。(一个是曹生陆,今年81周岁,以前的职业是医生,一个是曹生全,当年79岁,是上世纪80年前后的队长)

黑山湖军塘

首先,我们来到了位于石关峡西口,也就是红柳沟入口处,头墩山下的黑山湖军塘遗址。黑山湖军塘当地人称之为老军塘,占地约一千平方米。头墩山因山上有头墩而得名,头墩又叫大峰墩。《肃州新志校注》中记载:《肃州军政志》大峰墩下黑山湖军塘。

黑山湖军塘遗址坐落于头墩山下的头道股形沟口,坐北向南。老人指着地面上成直角的一段残墙说:“这就是老军塘的围墙”。这段残墙的墙基宽二三十公分,残高不过三十公分,不难看出是黑山湖军塘的围墙的南面和西面墙体相交处遗址。这段墙体不像当地其他古建筑遗址一样用黄土夯筑而成,有着宽厚的墙基,它是由细小的石头片夹杂着黄土夯筑而成的。根据墙基的厚度可以知道,黑山湖军塘的作用不是以防御为主,因为它的墙体太薄,无法抵御强大的冲击力。

老人指着靠东面山体的一处回忆:“大集体的时候,村里人赶着畜力车,排着队在那里拉草木灰基肥,那里不知道从哪来的那么多草木灰,拉了几年才拉完,其他地方就没有”。根据老人的回忆可以肯定,那附近就是黑山湖军塘的厨房所在,并且有很多人曾经在这里用餐,根据老人描述的草木灰的集中堆放可以肯定,这里曾经居住的是一些有素质、有纪律的人,但是,这么一个占地不算大的地方能居住那么多人口吗?而且草木灰聚集在一个地方,用数辆畜力车拉了几年才拉完,那得有很多人数年的炊烟才能积攒那么多草木灰。

老人来到军塘门前的杂草丛中,指着一条下陷约三四十公分,并且有明显车辙痕迹的废弃道路说:“这就是走军塘的老路,我们当年拉草木灰走的就是这条路”,老人又指着西面远处山边的小路说:“以前的人走新疆就从这里过去,顺着山下的那条路走,那是一条大路,以前特别平坦”,我问老人:“人们为什么不从其他地方走”?老人说:“以前其他地方不是山就是水,或者是沼泽,根本就走不了人”。接着,我发现这条路在古河道的两三米高的河岸断开,老人告诉我:“河道以前没有那么深,是后来被水慢慢冲成这样的,我们以前基肥时就是从这里绕过山(头墩山)坡,顺着现在的路(石关峡内现在的路)走”。我站在黑山湖军塘西面的山头观察这条路,这条路从头墩山南面绕过,经过黑山湖军塘门前,沿着黑山的山坡一直向西延伸,而且只有这一条主道,我想,这应该就是古代的丝绸之路吧。这条路现在还有淘金的车辆通行,只是将头墩山南面的路改到了头墩山北面,老人说:“头墩山北面以前根本走不过去,是坦克团在这里驻防时炸开的路”。

黑山湖军塘中的黑山湖是地名,位于嘉峪关西,头墩山西南方向的一片地方,大致有黑山湖农场和黑山湖砖厂组成,黑山湖砖厂现已废弃。这里主要说的是“军塘”。

军塘二字分开解释为:军:武装部队。塘:堤岸。军塘的词义是:清代在西北边区设置的军邮之一。《清会典·兵部八·车驾清吏司》载:“凡置邮,曰驛,曰站,曰塘”,又记“ 甘肃之安西州,新疆之哈密厅、镇西厅三属……旧特设军塘,以达出入文报。自新疆改设行省后,裁去哈密、镇西两属军塘,惟安西属军塘仍旧。每塘设有军塘夫以司接递;都司一人,督率稽查。夫马钱粮归文员奏销”。军邮即军事邮政,是指在平时或战时由军队内部为服役军人寄发邮件而组织的邮政服务。军邮服务的对象是军队编制序列内的军人和军事机关、部队等,重点是野战部队。对军邮的要求是:手续简便,迅速准确,稳妥安全,不泄机密。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始特立邮传部以掌轮、路、电、邮。咸丰、同治以后,随着轮船、铁路、电讯、邮政相继发展,驿站逐渐变得无足轻重。

军塘的作用:清代的塘至少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第一是防守作用。在这一方面它总是与汛防等联系在一起。第二是信息传递的作用。清会典中所提到的哈密、镇西、安西地方的塘是清代新疆驿传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西起伊犁东北的晶河,向东经库尔喀拉乌苏、乌鲁木齐、巴里坤、哈密到达甘肃的安西,与嘉峪关以东的台站相接。这是清代用兵西北时所设立的军报线路,连接了清代在北疆主要的军事驻防点。它的作用主要是传递军营文报,而且在许多地方,防汛、军台之间距离太远,塘与军台相间于道,可以补充军台间距太大,呼应不灵的缺陷。到新疆改建行省后,这些军塘与军台一起改为驿站。

历史学家陈事美指出:从元朝开始,新疆被蒙古人统治了五百年,直到清康熙年间,葛尔丹就是末代霸王。康熙十九年(1680年),36岁的葛尔丹从北疆一直杀到南疆,占喀什噶尔、夺叶尔羌,分裂势力逐渐做大。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同样36岁的康熙帝亲自出征。随后的六年内多次雄赳赳气昂昂征讨葛尔丹,两军从东北一直打到西北,直至葛尔丹被彻底剿灭。

葛尔丹死后六十年,新疆分裂势力再起,大小和卓起兵叛乱,举兵反清,与阿睦尔撒纳乘机占领南疆。此时已是乾隆时代。乾隆多次调集重兵讨伐,同时调整新疆治理方略,以适应反分裂的稳定需要,历时三年的平叛,双方经历无数大小战役后,天山南路归纳大清,清朝实现大一统。

根据清代建立军塘的作用和康熙、乾隆征讨新疆及统一新疆的时间,以及史料中记载的“ 甘肃之安西州,新疆之哈密厅、镇西厅三属……旧特设军塘”得出:黑山湖军塘始建于康熙征讨新疆期间或乾隆统一新疆前后,也就是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至乾隆年间,根据黑山湖军塘建在古道旁和古河道边的位置可以得知,黑山湖军塘除了担任信息传递的作用,还担任着防守、防汛、补充军台间距的职责。

据此,就不难想象黑山湖军塘里面的草木灰是怎么来的。是由守护黑山湖军塘的士兵或者塘兵常年的炊烟和过往于此的士兵和马匹,在此补给时遗留下来的。根据军塘的作用和草木灰的数量,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条道路在清代经过了多少士兵、传递了多少信息,可以想象一下这条路在清代军政方面的重要性。

由黑山湖军塘越过头墩山进入红柳沟,首先是坦克团二营营区遗址,在头墩山下,营门向南,对着古河道,院落基本保存完好;二营遗址北面是二道股形沟,沟内也有坦克团的营区遗址,现已完全毁灭;隔壁是三道河,又称“三道股形沟”,三道河沟口外就是坦克团的团部遗址,残留着几间房屋;坦克团斜对面的河道岸边岩石上有一些岩画,这就是红柳沟岩画区。我们一行三人一路向东,沿着红柳沟北面山坡下的一条由于常年车碾、洪水冲刷而下陷一米多深的小道来到了“验房子”。

验房子

验房子位于石关峡中段,一道山梁凸出山体,犹如伸出的一只手臂,形成了石关峡第二处最窄的地方,据老人说:“验房子就是古时候检验货物的地方,与现在的口岸、关口一样”。我们来到山坡上一块平坦的地方,老人说:“以前这里有一间破败的茅草屋,可能是检验货物的士兵居住的地方”,这片平地占地约有二十多平米,在这块平坦地的边外有一个大坑,老人指着大坑说:“这就是当时士兵储藏食物的窖,以前还是基本完好的,现在塌得看不出是个窖了”。山坡边缘两米高的断崖石壁上有一段明显是人为用石板夹着黄土垒砌的残墙,根据残墙可以看出,这间房屋有三至四平米,老人说:“这里以前墙体还很高,应该是站岗用的”;这间房屋下是两米高的断崖石壁,形成的一个90度左右的夹角,老人说:“那里以前也有一间茅草屋,依靠石壁的夹角而建,是用来检验货物的地方”。根据老人介绍的房屋地形位置,我们认为老人的推测很有道理。验房子对面就是三墩山,和头墩山一样,是因山上有三墩而得名,据老人说,在靠河道的山体下方还有一个山洞,可以住人,由于时间问题,没有一探究竟。

二草滩山口

经过验房子就是二草滩的山口了,山口内是原坦克团三营遗址,现已成平地,只有两边的山坡上还遗留着数个停放坦克的山洞;山口西面有一座拱桥横跨古河道,称作“二草滩桥”,此桥为钢筋洪凝土建筑,是这一带驻兵时部队修建的。过桥向南约一公里就是二草滩的“心脏”:二草滩草湖,在两山间的低洼地带,占地约一平方公里,它的名称是根据大草滩的名称取名的,也是一片水草肥美的地方,大集体时是黄草营村的牧场。二草滩桥北面的黑山脚下是原坦克团一营遗址,依山而建,目前还有几间营房孤零零的守护着这里;二草滩山口东面有一座长条状的小山峰孤独的耸立于石关峡中间,成东西走向,不与周边的山体相连,犹如农村讲迷信,在自家门前修建的照壁墙一般,横拦于四道谷形沟口外,故被称为:“照壁山”。照壁山的名字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称呼;四道股形沟的前山由白色的花岗岩构成,当地人称之为“白山”,后山和其他黑山一样,由黑色的岩石构成,山沟内有岩画群,是嘉峪关黑山岩画最集中的地方,现已被国家列为国保单位。

头道股形沟、二道股形沟、三道股形沟、四道股形沟统称股形沟,他们的名称从何而来没人知道,只知道老一辈的人就这么命名,现在也就跟着叫了,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四道山沟和磨子沟等六道山沟的最深处聚集在一起,犹如从云端洒下的飘带一般穿行于黑山之中。

大草滩水库

穿过四道股形沟口继续向东行走约一公里就是大草滩水库,水库的大坝上赫然写着“大草滩水库”五个大字。它修建于公元1958年,是大炼钢铁时期,为酒泉钢铁公司修建的蓄水区,被人们习惯性称为“黑山湖水库”。在修建水库之前,这里被称为“大草滩”,也是黄草营村的牧场之一,史料中有记载,是一个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好地方,内有无数泉眼。泉眼中涌出的泉水向北流出山口,流进石关峡内的古河道,成了黄草营村世代居民灌溉用水,养育了一方百姓,成就了石关峡及黄草营一带千百年历史。现在,它虽然已建成了水库,但还是供应着黄草营一带的灌溉用水。

过大草滩是“骆驼峰子”,因两座土丘如骆驼的驼峰一般,孤独的耸立于石关峡内而得名,现因取土已经消失了。接着是“营营子坑”,也就是黄草营上营盘遗址。

黄草营

黄草营是一个村庄的名字,在关城西北7.5公里处,石关峡外,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条状地方,犹如一条飘带,古河道从其间穿过。黄草营地名的由来与古代修建在黄草营村内的三座营堡息息相关,有两种说法大同小异:一、官员巡视黄草营一带的边防任务,问及:此地何名,一名士兵一时慌张说出了自己的名字“黄草营”,于是这里就取名黄草营。这种说法不切合实际,以姓名做地名一般都是取名人的姓名,有一定的纪念意义,以一名士兵的姓名做地名自古没有过。二、当地的说法:深秋,官员巡视黄草营一带的边防任务,问及:此地何名,驻守官员答“没有名字”,巡视官员见满地是枯黄的杂草,而且在这片不大的地方建有三座营堡,便说“那就叫黄草营吧”,于是就有了黄草营这个地名。这个说法自我感觉相对合理一些。黄草营三座营堡现分别名为上营盘、墩院庄子和下营盘。

黄草营上营盘

黄草营上营盘依山而建,据老人回忆:早在旧时,还有很高的墙体遗址,是用黄土夯筑的宽大墙体,整个营盘成正方形,墙体长约五十米,营盘占地约两千五百平方米。根据上营盘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建筑方法,结合史料的记载分析,上营盘就是《肃州新志校注》中的“石关儿废营”遗址,是用来屯兵把守石关峡的一座古代建筑,因旧时开荒种地,现已经很难找到遗留的痕迹了,只能凭借着老人的记忆确定它的位置。

倒墙子

上营盘向东两百米是“倒墙子”,也是石关峡最窄的地方,南北宽只有二十余米。倒墙子的名字从何而来?本人推测是因为它是封锁石关峡的一道城墙,而石关峡内的古河道又是排泄山洪的唯一通道,故墙体经常被洪水冲毁,倒墙子对面山崖上遗留的三处黄土夯筑的墙体遗迹可以说明这一点,三处黄土夯筑的墙体遗迹就是倒墙子被洪水冲毁后,在修复中,三次移位所遗留的痕迹。倒墙子为一层砂石夹着一层芨芨草、红柳等植物而成的墙体,上方的石壁上用楷书双阴线雕刻着“北漠尘清”四个大字,左旁刻有“大明万历癸巳肃州兵备广陵郭师古书”一行小字,意思是:明万历癸巳(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郭师古为清除长城以北边患颂功而立,代表着明代从此无战事的一片和平的景象。倒墙子两头的山崖石壁上都刻有岩画,以动物为主。

近年来,有很多专家研究表明:这里很可能就是最初设置的玉门关所在地,因石关峡先秦时一直是西域玉流向中原的通道,故被称为“玉门”,设置时间为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前105年)。汉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李广利率军首次伐大宛失利,还至敦煌,天子闻之大怒,下令遮玉门,并将玉门关西迁至敦煌郡西北,古关改置障城,故又称之为“遮虏障”。玉石障即石关峡,五代时,又在石关峡设置了天门关,宋初,玉门关又再次迁至石关峡。从汉武帝开拓河西到宋初,最初的玉门关与最晚的玉门关均设于石关峡,说明石关峡一带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新闻推荐

扛起政治责任 确保整改实效 2019年第3次市政府党组(扩大)会议召开

本报讯(记者王国全)受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安疆委托,4月15日下午,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永军主持召开2019年第3次市政府党...

敦煌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敦煌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