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敦煌 跨越千年之美
美的本质是什么?美从哪里来?美的精神又将往哪里去?《开讲啦》特别策划“美从何处寻”系列节目。本期的开讲嘉宾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敦煌,被称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庞大的艺术宝库之一。那敦煌究竟是什么?它有着怎样的艺术价值?它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樊锦诗自大学毕业后,便来到敦煌这块土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敦煌的研究、保护和弘扬中去,从此再也未离开过。她坚守敦煌半个多世纪,她说敦煌越搞越难搞,她也说敦煌就是她的生命。那究竟是什么让她深爱着敦煌?她眼中的敦煌千年之美又是什么呢?
他没有翅膀,可是你感觉他在飞
飞天,是一说起敦煌大家会最先想到的一个形象,也经常被大众所热议。今年春晚还上演了舞蹈节目《敦煌飞天》,气势磅礴,美轮美奂,让人为之惊叹。那飞天究竟是什么呢?
随着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丝绸之路,飞天便随着佛教在公元一世纪前后从印度传来。飞天传入中原之后,被中原文化吸收融合,又加以改造,渐渐地从西域式的飞天形象,演变成中原特色和西域特色并存的飞天,最终形成了独具中原特色的飞天形象。在节目现场,樊锦诗为观众介绍了三幅飞天壁画,通过她生动有趣的描述,让观众们对飞天形象的一个变迁有了一个更直观的感受。比如她说一开始的西域式的飞天都是比较裸露的,但是传入中原后人们觉得不雅观,便给飞天“穿”上了衣服。又比如西域式的飞天从形象上来看,仿佛飞得很笨重,但经过中原文化的融合创新,飞天变得身材纤巧苗条,穿着长裙,有着长长的飘带。樊锦诗说:“他没有翅膀,可是你能感觉得到他在飞,在自由自地翱翔”。她解释道,这就是中国人对美的一种感觉表达了出来。我每次去看,都要把他多看两眼
敦煌莫高窟的洞窟是由不同的建筑结构、不同的彩塑和不同的壁画,三者组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其中,彩塑和壁画的艺术成就更是无法估量的。
说到彩塑,樊锦诗在节目现场详细地为观众讲解了彩塑的制作过程,并且发出感慨。“所以这个雕塑确实很厉害,它中间是木头杆,绑上草,然后糊上泥,在上面贴刮塑捏,塑出来以后又上的彩。我说他笑得很美,我说他穿的是丝绸你不怀疑吧。”当樊锦诗说到第259窟的禅定佛时,她说她每次去看,都要多看他两眼,她发现禅定佛不光是嘴角和眼角在笑,他的眉毛似乎也动起来了,他的鼻翼呼吸着似乎也在笑,他的肌肉也在笑,感觉他满脸都散发着由内而外的一种喜悦。“这就是禅悦。”樊锦诗解释道。禅悦其实是古人对美的一种表现。古人对美有六个标准,其中一个最高的标准就叫气韵生动。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在这个上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更是被称为墙壁上的博物馆。它不仅有惟妙惟肖的人物壁画,比如57窟的美人菩萨,所描绘出来的婀娜多姿的女性体态,美丽动人的容颜,精美华丽的衣着,都体现出了古人对美的一种极致追求。樊锦诗评价道“她的形象,她的神采,是秀丽典雅的一个妙龄少女,而不是菩萨。”当然,敦煌莫高窟还有画各种生活细节的壁画,比如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衣食住行,农耕,商业,音乐舞蹈,战争等等。像159窟的刷牙图,樊锦诗还说了一个小故事,说是当时释迦牟尼在讲经说法的时候,对旁边的小和尚说:“你们怎么嘴巴那么臭啊,你们回去把牙齿刷干净,再到我这来听经。”让人觉得有趣好玩的同时,也充分证明了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就已经知道牙齿要讲卫生了。敦煌就是我的生命
敦煌莫高窟曾经有400多年的历史无人管理,这么一个博大精深,意义非凡的世界宝藏,在一段时间里被盗窃和破坏得非常严重。但是幸好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惧环境的恶劣,工作的艰辛,毅然决然地来到了敦煌莫高窟,为了保护好它,弘扬好它,他们坚守敦煌一生。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
在早年间,敦煌莫高窟的环境恶劣到令人崩溃。住的是土房子,睡的是土炕,点的是油灯和蜡烛,物资匮乏,消息延迟,看报纸就好像在看历史。而且因为地理环境的原因,那里的人们喝的都是咸水。刚去实习的樊锦诗就因为这个原因最后生病而不得不离开敦煌。等到大学毕业的时候,她又被分配到了敦煌,樊锦诗的父亲担心她的身体,写了一封信希望学校改派,然而这封信被樊锦诗拿在手里,并没有交上去。樊锦诗说:“我答应我服从分配,现在敦煌很需要我,那我就毅然决然就去。”当被现场的青年代表提问如果时间穿越,想对55年前的自己说什么时,樊锦诗眼神坚定地说道:“我为敦煌奉献一辈子是值得的,无怨无悔。如果还有下一生,我依然是,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策划:张晓亮 主编:周斌全 编辑:康文娟
图文(原标题:《樊锦诗央视开讲,和年轻人聊了这些…》)
新闻推荐
“八个走前列”重点任务加快推进敦煌国家级和金塔、玉门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深入挖掘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加强...
敦煌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敦煌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