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日报》:弘扬传播丝路文化与长城文化 杨小红吴万先

嘉峪关日报 2018-11-21 09:27 大字

作为全国丝路文化与长城文化的唯一交汇地的嘉峪关,这里有世界文化遗产“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城、雄伟壮观的汉代和明代万里长城、长城第一墩,以及展现古代游牧民族社会生活的黑山摩崖石刻岩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魏晋墓地下画廊等人文古迹,有博大精深的全国第一座长城博物馆。在这里,长城形态丰富、长城数量庞大、长城遗迹遍布,是万里长城沿线最大的露天长城博物馆;在这里,两千多年前开辟的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古道依稀可见。

如何把积淀着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嘉峪关和迈进新世纪的嘉峪关展现给世界,让国内外领略嘉峪关历史的、现代的文化积淀,看到嘉峪关的发展远景,是“一带一路”战略倡议提出以来《嘉峪关日报》承担的重任。

第一,以栏目为平台,展现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博大深邃

在嘉峪关,丝路文化与长城文化交织交融,丝路文化中蕴含着长城文化的内涵,长城文化中浸润着丝路文化的精髓。让古老的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光芒,书写新时代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续篇,需要媒体的积极作为。

《嘉峪关日报》做足对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宣传传播,开设《文化长廊》专版,每周一期,专版设置“丝路文化”“嘉峪关诗话”“文化随笔”等专栏,刊发的稿件如《蚕桑嘉峪关》《丝路文化嘉峪关》《燕鸣嘉峪关》《移民城市嘉峪关》《城乡一体嘉峪关》《古今文明嘉峪关》《湖城水润嘉峪关》《四通八达嘉峪关》《诗吟赋颂嘉峪关》等涉及文物古迹、历史掌故、地理沿革、饮食服饰文化、现代发展等,多角度、多方面展示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当地读者读后倍感真实、亲切,让外地读者读后感到博大深广。

嘉峪关是边塞诗人的故乡。古老的长城、沧桑的戈壁、巍峨的关城,激荡着文人墨客的心灵,李白、岑参、王昌龄、林则徐、左宗棠、范长江等等历史名人笔下的嘉峪关及边塞诗,不仅浸润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更见证着丝路文明和长城文化的古老。《嘉峪关日报》“嘉峪关诗话”专栏从2017年开设以来,每周一期,每期一篇,已经连载30多期。从汉武帝刘彻的《天马歌》开篇,沿着历史的脉络一路讲来,对历代文人的边塞诗词,从历史的、艺术的、文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鉴赏,让读者立足现实的古老边塞,在重温边塞诗唤起艺术情怀的同时,感悟丝路古道的变迁,感悟长城关塞的历史价值,以及蕴藏的雄阔苍凉、关山万里而成为真正的文化符号的原委,特稿《诗吟赋颂嘉峪关》更是让读者进一步领略到这里早已不是诗人笔下的故乡与边塞、安定与漂泊界限的含义,而是现代的、文明的、生态宜居的新境界。

在“丝路文化”专栏,刊发了《冯胜建关》《壕沟是嘉峪关明长城的重要形态》《嘉峪关长城形态浅观》《嘉峪隘口的三个历史坐标》等等稿件,让读者感知丝绸之路上重要节点嘉峪关的过去、现在,了解世界文化遗产嘉峪关关城的兴建、维修保护脉络,以及其具有“河西锁钥”“天下第一雄关”美誉的原委。尤其是201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播出的《蒙古山水地图》(亦名《丝路山水地图》),将嘉峪关带向了热点。编辑及时约稿,刊登了《<丝路山水地图>的起点为什么是嘉峪关》,对这幅弥足珍贵的明代丝绸之路地图进行了详尽说明,并深度阐释了嘉峪关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的历史价值,在于长城文化和丝路文化在这里交融、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这里碰撞、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在这里汇聚、华夏文明和世界其他三大文明在这里交流交汇,而赋予嘉峪关厚重的历史文化。

同时,栏目将视野放大到丝路沿线,刊登了《“敦煌”一名从何而来?》《古代河西地区中西商贸交流》《葡萄美酒夜光杯》《马缔造的历史》《寻找天下第一马》《阳关故址》等等稿件,进一步弘扬传承丝绸之路沿线所在的河西走廊的历史故事、风物人情、文化积淀。

丝绸之路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转三版)

新闻推荐

红外相机在敦煌拍摄到48峰规模的野骆驼种群

新华社兰州11月18日电记者近日从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解到,放置在野外用于监测保护区的红外相机拍摄到了48峰...

敦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敦煌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