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背后是无数次辛勤的付出 访魔术表演艺术家李宝东
李宝东:1954年生,天津市河西区人。国家一级演员,现任甘肃省杂技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杂技家协会魔术艺术委员会常委、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首届最高文艺奖“敦煌飞天奖”获得者,曾代表甘肃电视台参加了1991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羊年春节文艺晚会,获得了中央电视台小品推荐节目等奖。李宝东编著的《神奇魔术54》一书于1993年5月由甘肃少年儿童出版发行,并两度印刷发行,他撰写的论文《试谈魔术与小品的艺术嫁接》获得首届全国杂技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三等奖,论文《谈魔术表演艺术训练中的手、眼、身、法、步》获省杂技艺术家协会的论文评选二等奖。
从1993年起,李宝东随团出访过亚、非、欧30多个国家进行演出,两次受到了文化部、外联局给予的集体嘉奖,并荣获尼泊尔“世界文化讨论会”给予的“魔术表演艺术家”的高度赞誉。
魔术一直是各类综艺晚会上的“常客”,它以变幻莫测的形式和较强的艺术观赏性吸引着大批观众和魔术爱好者。魔术之所以受到大家欢迎,在于魔术师神秘莫测的技巧、扑朔迷离的手法、真假变幻的动作,魔术师借助极简单的道具,吸引着观众的眼神,启发着观众的想象力,让观众叹为观止又百思不得其解。此次为大家介绍的就是甘肃省著名魔术表演艺术家——李宝东。
李宝东在家中接待了记者,虽然在兰州已经生活了近半个世纪,但他的天津腔并没有改变。谈起和魔术的渊源,李宝东说:“因为父母早逝,我的哥哥就是我的启蒙老师。我也在耳濡目染下对魔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个时候就觉得哥哥的手神奇得不得了,在他手里有着一个千变万化的世界。如果说最初的学习是因为哥哥的影响和好奇心的驱使,那么后来我一直坚持下去的原动力就是对魔术的无比热爱。”就这样,李宝东14岁开始跟着哥哥学习到独立完成魔术表演,至今刚好50年整。
1972年,李宝东以魔术特长来到了兰州并成为了一名军人。他继续在自己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积极探索魔术发展的新路子,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大奖,而他表演的魔术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随着魔术的不断发展,也面临着推陈出新的改革探索。从1987年,李宝东第一个魔术小品《倒爷》在甘肃电视台春节晚会上推出,到1991年魔术小品《争先恐后》被中央电视台选进春节文艺晚会,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同行的高度认可。李宝东回忆说:“央视春晚对每个节目的筛选都是极其严格的。在全国三十个省、市选送的令人眼花缭乱的节目中,我的魔术《争先恐后》过五关斩六将被最后确定,这让我极为振奋。整个小品只有几分钟时间,而且要贴合春晚的实际情况,关注社会生活,把改革开放中如火如荼的社会现实和观众的思维热点引入魔术小品创作,使观众在观赏中产生一种亲切感、熟悉感,感到台上所表现的正是他的生活中的人,自己身边的事,我认为这种演员和观众之间无言形成的默契,正是这部作品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春晚亮相之后,该节目赢得了空前的成功,并获得了中央电视台小品推荐节目一等奖。李宝东说:“魔术小品是在甘肃电视台的建议和支持下,我在魔术领域的一个创新。魔术小品,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把传统魔术与现代舞台小品揉为一体,有一个完整的剧情贯穿始终,天衣无縫地把魔术技巧融入小品情节之中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那次演出得到魔术界同行的认可和观众们的喜爱,让我感到非常欣慰。”记者问他是如何把古老的魔术艺术与小品“嫁接”在一起的,他说:“为了适应舞台的观看效果,甘肃电视台的导演让我把魔术加入连贯的故事情节,让每个魔术随着剧情的推进一个一个生动地展现出来。这就要求魔术表演中的“手、眼、身、法、步”必须娴熟之外,还要具有喜剧表演的能力,并巧妙自然地和小品所规定的戏剧情节融为一体,才能收到良好的观赏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2000年以后,近景魔术又受到了大家的追捧,尤其是这些年央视春晚每年都有近景魔术的表演,也让观众们大饱眼福。“近景魔术是在观众眼皮底下表演,完全靠双手的基本功来与观众的眼睛展开竞赛。它所需的道具往往就是生活中很常见的物品,信手拈来。就像矿泉水瓶、玻璃杯、手机等等,是观众平时可以接触到的,这就增加了表演的难度。”一边说着,李宝东一边给记者随手变了个魔术,他一手拿着普通的玻璃杯,一手拿个一枚硬币,经记者确定没问题之后将硬币放入记者的手中,就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他只用手轻轻一点,硬币就通过记者的手掉入了玻璃杯中。虽然知道是“套路”,但记者仍然非常惊讶,因为在他变的过程中记者的手是完全没有感觉的。“这完全依靠手速,我的手速让拍摄者一帧一帧地看都找不出破绽,这就要说到魔术背后艰辛而枯燥的练习了,魔术表演通常不过几分钟而已,而魔术表演者在背后付出的辛苦是难以想象的,对于一个魔术师而言,往往在台下要练习成千上万遍,有时甚至需要练上几年的时间。”李宝东感慨地说。
因为他精湛的表演,慕名而来想要学习魔术的人也越来越多。“我收学生时会给他们一些建议:一时感兴趣不能真正塑造出德艺双馨的魔术表演艺术家。许多年轻人仅仅是抱着一颗无比好奇的心来破解魔术之谜的。也许他们一开始是对魔术有着特别的热心和好奇,但是当他们学会一个魔术之后,也就是一个魔术的谜底在他们眼前揭晓之后,他们马上就会失去对那个魔术的兴趣。因此,家长们一定要明确孩子学习魔术的目的,如果只是当作一般的兴趣爱好,魔术既能开发孩子的智力,又是孩子课余生活一项不错的娱乐项目;但如果是要想将孩子培养成魔术师,那要了解孩子是否真的热爱魔术,是否有决心和毅力去学习,而非一时好奇。”李宝东说。
除了现场表演,李宝东还自己创作魔术发表在媒体上。《甘肃日报》曾专门开设了《宝东魔术》专栏,李宝东为此专栏创作了和解密了好几十个新魔术。记者问他编了这么多年的魔术和魔术揭秘,会不会“违反行规”,他说,世界魔术界恪守的“行规”也是专业魔术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一个魔术表演凝聚了魔术师太多的辛勤劳动和心血,研究一套魔术,魔术师需要花费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努力,因此,揭他人之秘是对魔术师极为不尊重的行为。“魔术值千金,点破不值半分文!”李宝东说,“魔术的魅力在于它的神秘。但也不是所有的魔术都不可以揭秘。魔术也需要发展、需要新鲜感。因此,一些演的时间长、简单易学的魔术是可以教观众学的。我所发表的魔术都是自己研究出来的小魔术,所以并不影响。”
通过观看李宝东创作的魔术,记者发现他的表演不单单关注魔术本身,还紧扣时代脉膊,紧贴社会生活现实。如对《倒爷》现象中行骗者的揭露;对《又多喝了》者因酒误事的善意调侃;对《无证商贩》中流窜经营者的贬斥;对《幸运大;来宾》中贪图小利者的嘲讽等,都是现实生活在舞台上高度集中地重现和还原。
“调动观众对魔术欣赏的兴趣,满足观众的文艺欣赏的需求,为观众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是每一个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要提高观众对文艺节目的欣赏品位,艺术创作一定要有为社会现实服务的目的性。”李宝东说。回首己走过的这段魔术小品探之路,李宝东很是感慨:“在数十年的魔术表演和钻研中,我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有过失败的叹息;有过获得精彩掌声的欣慰,也有过令人遗憾的懊悔与沮丧;有过感动于观众与同行的热情鼓励,但更多的则是在寂寞中苦苦探索的焦虑,无论如何,创作与探索中的酸甜苦辣让我对我的魔术艺术无怨无悔。”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华静文/图
新闻推荐
樊锦诗(前排左二)参观天水博物馆文物修复中心(记者哈丽娜文/图)近日,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天水市政府主办的第十届“薪火...
敦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敦煌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