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存高古持守本心 观武妙华近期书迹
鉴铭 人的一生,常常面临多次选择。这些选择,有的当时看去了不得的严重,事后想起,却苦笑或偷乐:一般一般;有的当时看来不多么经意,可后来却发生恒久作用。人这一辈子,能干的事情真是不多。这种选择的效果,大都不能回头,得一直走下去。这其中人的主观,诸如偏好,尤其性情及对生存定位,都在发挥潜在却重要的指向作用。譬如妙华先生最初以高古却难修的章草作为主要的修习书体。
生于汉中的喜好书法者,走弯路的比较少。千多年前古人留下的杰出书迹《石门颂》《石门铭》等,煌煌在那里立着。多少人临习一生,即使未能尽得其神髓,可路子不错,收益亦不菲。近世,流寓汉中的一人横空出世,以苍劲、浑朴的章草独立寒秋,给这种特别高远的书体灌注入新的气息及血液。他的名字在汉中书法界尽人皆知:王世镗。可也许书体难度,追随其步子者不能算多。但时间磨砺,功夫下到,收获却丰厚。这是汉中书家要由衷感激先贤的。
妙华先生起步,选择了相对艰辛的路子。他受王世镗等前辈启发(“然今出于章,习今而不知章,是无规矩而强求方圆,未见其可也。”王世镗《论草书章今之故》),将许多人看去颇有难度的章草作为修习门径。一走数十年,虽备尝艰辛,然抱持本初,摸索研探不已,终于有了丰硕收获。
笔者有幸,近年来读到妙华先生的许多书迹。他的书写,以章草为本的大字做主。这般字体,一眼望去,开阔,敞亮,笔力沉厚,整幅气息饱满,读来常常获得雄健生气。运笔之中,在保持章草本味的同时,周折处多以圆融流畅顺行,收笔不多刻意上挑,只略略微起,有笔意却流露自然;及点、顿之处,如悬石将坠,尽显精劲之功。既循规蹈矩又别开生面地将章草的独到意境完美呈现。这种笔意书件,成功者甚众。就笔者所见,妙华先生工作室所在的锦绣荣和壁上一幅“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无论布局,笔意,大气匀整,颇为可观。一家酒店所张挂的“汉中美食大世界;宾客开怀蓉庆祥”对联,布局稳妥,字字饱满挺立,极为受看。笔者收藏的一副“百宝在泉有龙守;九天之乐如凤鸣”对联,是妙华先生的得意之笔。整幅作品一气贯通,运笔凝练,极富张力,殊为难得。
这样的字幅,由于运笔讲究,布局颇费思量,写起来很是不易。在一些需求者甚多的场面,往往其他书家已成数幅,而这里一页未尽。为此,妙华先生也常常以今草应对。有章草筑基,有演习张芝、张旭等大家草书的经历,他的草书布局大气,运笔顺意畅达,笔线牵连,顾盼生姿,极富流利之美。这方面,可以发表在《散文选刊》的王维《山居秋暝》诗作草书件,以及纪念汉上名家徐毓泉先生所题“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等数幅为其代表。
妙华先生取得如此成绩,当然不仅保守在章、今草之间。举凡与此相关的前沿后续,他多有涉猎。譬如汉简这样的渊源书迹,以及以厚朴庄重的魏碑等,他均下过功夫临习,细致的读者,可以从他作品中体会到其中稚拙之气及雍容严整。
妙华先生是一位极富“长劲”的书家。这表现在他虽已获得相当成绩,可仍孜孜以求,长年临习古人碑帖。通过古人作品,不断汲取营养,同时探索自身的发展空间。这种反省意识,是一个人成长及成熟的标识。我们看到一些书家(不止书家,还有画家、作家等),多年的写、画,只是一种形态,一个模样,只是匠人,手熟而已。在一次交谈中,妙华先生以为自己草书,线条显得过于流畅了一些,缺了一点顿挫及令人咀嚼的“生涩”感。这一点笔者有所感触,可由书家自己意识到,颇为不易。至于如何补救,妙华先生也有了相应之策。寻得到问题所在,探得出前行路径,这般不懈的进取之姿,着实是人(不仅书家)取得更大成就的动力所在。
这补救之策,现在妙华先生已开始实施。在他的工作室,一部部敦煌出土的唐人写经印本,王世镗名作《先伯母房太夫人行述》帖等,摊开在书案。一幅幅精心临写的页面,日渐集叠……原来,他再次向高古回溯,从古人借力。他认为,补救并非局部,或笔意或章法,而是整体。临习过程,是体会古人写字时的场景及气息。这是一条看似寻常却是最为得当的进取路径。想来,除去运笔、结体等技法借鉴,妙华先生定能从抄写经文中,知会出对人生宽博的觉悟和慈悲情怀,甚至能从抄经者孜孜不懈的坚执中,读出长途探寻的寂寞顽强和无限柔韧……这必定会为其之后的书迹留下人生的“涩”味,留下字体之外的精神情韵。最初,他就选择了一条高古却艰难之路,这目标,现在还在引领其攀越。他的回溯,其实仍是初心的持守,是汇聚力量。是进取的另一种表达。因此,妙华先生书法的更上层楼,是毋庸置疑的。这是笔者,也应该是关注妙华先生书法事业同仁由衷期待的吧。
新闻推荐
兰州晚报讯(记者高宏梅实习生柳杉杉柳芳弟)7月10日,记者从兰州市演艺集团获悉,意大利当地时间7月8日晚9点,大型舞剧《大梦敦煌...
敦煌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敦煌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