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艺人生——记第四代陇曲传人刘永亨□ 刘双馨

定西日报 2018-07-01 09:46 大字

刘永亨,1918年9月14日生,1991年5月13日殁,享年73岁。今年是刘永亨诞辰一百周年,在2018年6月第十三个“非遗”文化保护日之际,当地还举行了“纪念刘永亨诞辰一百春”宣传活动。

刘永亨生前系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小西岔村崖湾社山根底下庄农民,念过三个半年私塾。历任石坪乡农会委员、寺庙村(小西岔)四个夜校的义务老师、农业互助组组长兼记工员、(小西岔下半岔)中堡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管理委员会委员、景家店公社小西岔生产大队保健员兼供销社代销员,1962年至1967年任崖湾生产队副业(木工)组长。1963年3月在他的支持帮助下成立了“63.3”家庭皮影戏班,1984年又成立了“刘山三陇曲剧团”。

刘永亨是省级第三批“非遗”——“陇中小曲”第四代传人。据记载:“定西安定陇中小曲第一代传人是城西门外的史振铎,清光绪年间(1875年)学做生意时从兰州耿师父那里学来了弹三弦唱小曲;1909年传给本庄朱民廷,是第二代传人,民国六年(1917年)朱民廷弹三弦当箱主组织起了安定小曲戏班,苏进元扮演老生、大净,史金良扮演青衣旦,孟芳麟扮演丑角,曾轰动了省城兰州;1920年传给小西岔孙晋,是第三代传人;1935年传给刘永亨(孙晋女婿)”,溯源推算刘永亨就是陇中小曲第四代传人。

1950年刘永亨又传给了他的长子第五代传人刘福(艺名刘山三)。经过几十年的挖掘整理、演唱实践、研究提高,刘山三和刘汉良编著、敦煌文艺出版社2007年8月正式出版了58万字的《陇中小曲》一书(简称“陇曲”)。2011年3月16日甘肃省人民政府34号文件通知:将定西安定申报的“陇中小曲”列为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福。2013年7月在市区文化主管领导和2000名观众见证下,刘福又将祖传三代的陇曲大鼓三弦当信物传给了他的二女儿刘巧霞(中国民协、省民协、剧协、曲协会员、市曲协主席、刘山三陇曲团团长),预备培养第六代传承人。

刘山三陇曲剧团自刘永亨创建55年来,坚持“情系家乡,戏为百姓”送戏下乡,行程2万公里,为9县34乡镇的200万观众演戏1070多场(其中义演511场);义务培训戏曲文艺骨干1643人(其中10人被专业剧团录用);编写身边的人、讲定西安定故事、宣传党的中心工作和方针政策为内容创作剧目,大型剧目37本、小型剧61折、表演唱285首。

刘永亨虽然念书少,却一贯重视文化学习和家庭教育。

民国三十五年,他和贾承先、孙勇、孙荣、王经、厚福6位“校董”创办起了小西岔小学(坚持了64年,于2010年因学生少停办);1949年后他主动担任小西岔4个夜校的义务老师帮助乡亲们扫盲识字长达十年之久;他决心要供子孙读书识字学文化,成为有用之良才。

刘永亨青年时代,常给儿女讲家训、传格言,疼爱子女,家教也很严格,望儿女成大器,盼后嗣出良才。可是,向往归向往,现实终得面对。长子刘福念到五年级因互助组缺少劳力辍学务农。1960年,次子刘禄陇西师范中专还差40天毕业,却因为度荒年而肄业。只有四子刘喜坚持上学、参军、再上大学,求得个大学功名、教授职称。“文革”后,他就把希望寄托在孙子和重孙身上,给孙子填补交学费,还鼓励他们要好好学习,要把人学好,不要给山根底下刘家丢脸……在他家庭教育督促下,孙子、重孙个个争气有出息。如今他的子孙中有两个博士、5个研究生,19个大学本科生,8个中专生……

他的家庭荣获市“五好文明”家庭、省“最美”家庭、全国“才华出众”魅力家庭、《中国幸福家庭》。

刘永亨幼年丧父,从小只念过三个半年私塾。民国十七年前半年,去阳坡庄孙勇家,车门外半截子驴圈窑当教室,驴槽当课桌放书包,窑顶小高房是马中泽老师的办公室,有十来个学生,是刘文艺、景立德、谢俊等人。上学的第一天马师父就取了个“刘永亨”的学名,马师父解释说:“你父亲有你永承兄永远继承家产,又生你叫‘保全\’,我取‘永亨\’是‘永\’远万事‘亨\’通的意思”。可不幸的是后半年永亨得了一场重病休学了。

民国十八年前半年念完,后半年父亲去世休学了。民国二十年前半年去念书,没粮交学费,杨廷贵和马师父口头协议“每月三升莜麦,季后打碾了全年学费一起给。”马师父答应了。可是,后半年开学时,马师父(可能是怕杨廷贵赖账,不给他粮食)硬要先交前半年的粮食再念后半年的书,两人争吵了一番,杨廷贵一气之下,拉着永亨回家务农了。

辍学后,13岁的刘永亨跟着干爹王建邦学务农。长大了提耧下种、散粪、耕种打碾各样农活都很拿手。还因为他懂五行八卦,按节气推算,成了春播时能知秋收丰欠的农艺师。

刘永亨农作之余还自学《医尊镜鉴》《本草纲目》《针灸大全》等医书,他到仓沟里就请教名医陈勤先生,到城里去东街“万盛堂”请教药店邓达老先生,路遇安芝源边开玩笑边学医。总之,他逢人就问,上山逢药材就采,观看崖湾里四婶如何针灸小孩。就这样,他丸的药丸吃大了他生的8个子女,他们都没进过医院,连孙子、重孙、庄间的小孩都是吃他的药丸长大的。从1959年算起,他担任生产大队的保健员好多年。

青年时,刘永亨跟堂兄刘步云大木匠学木经做犁头、木耧、木铣、铡墩等农具。1962年他和三哥刘昇云到张家湾部队上做木活,成立了崖湾生产队唯一的木工副业组,他任组长长达十年之久。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大发展,农民给老人做三道、两道棺材油画雕刻的多了,做新旧式桌椅家具的多了,都请他去做。他的子孙的九庄21房12土窑的泥水土活和门窗家具都是他亲手做的,他是大小粗细木活都能做的大木匠,连两个女婿三个儿都是他带的小木匠。

1949年后,刘永亨任互助组组长。组里缺农具,因为都是穷人买不起,为此他动员组员捡废铁,收购废铁,自己在番铁匠家借来了铁枕子和锤钳子,买了些炭,在他家东南下院里泥起了炉子,亲自给铁匠孙旭当下手,掂大锤,做农具。互助组时,他还自己锻打了一套石匠的锤钻,早年牛石匠给他家打磨子时,他跟着伺候,边伺候边问石经学技术,就这么学会了石匠。互助组时给自家和稍世英、张正选、刘昇云几家打磨子,还给自家钻了一个石臼、一个打基子的杵子。

刘永亨是安定陇曲第四代传人,三弦、陇曲板胡拉的南五条岔有名,唢呐和笛子也吹得好。儿孙中有7人会拉胡琴、弹拨乐器,但三弦、唢呐、笛子三种乐器儿孙中没人能抵上他的技艺。

刘永亨是大孝子。他幼年丧父,对母亲很孝顺。孝敬老人“顺”为先,他对母亲百依百顺,常陪伴在身边,冬有棉衣、夏有单衣、出门有新衣、花甲有老衣和“活寿”(是重底重盖的大红油漆棺材)。母亲生气了,骂多难听,他总是笑嘻嘻的听着不吭声。早起晚睡坚持在母亲床边问安,一般人很难坚持做到。1971年3月2日下午三点,母亲因病离开人世,终年74岁。最后,由他亲自迁葬在(李家豁岘、羊圈下)阴屲地里。

刘永亨晚年得病后大孙子刘汉朝接到安定北廿铺斜河坪学校(家中)请郭怀忠先生,吃了几剂中药稍有效果,儿孙们就陪他到在兰州甘肃农业大学念书的四儿子刘喜那里游了五泉山,又到城关乡农机站大儿子刘福那里过了他72岁的生日。

1991年,在指教老大把他的《告白》草稿写好后,刘永亨回家就病倒再没得好,享年73岁。

新闻推荐

莫高窟今日起启动“应急参观”模式

兰州晚报讯(记者谭安丽)6月30日,记者从敦煌研究院莫高窟开放管理委员会获悉,因莫高窟游客量近期已持续达到单日游客承载量,为...

敦煌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敦煌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