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藏品《八十七神仙卷》首次完整展出 它是在成都被赎回的悲鸿生命 最近一次展画已是十年前
《八十七神仙卷》真迹,属绢本白描人物画卷,长292厘米,画面主体有87位道教人物白描画像,其中有3位带有头光的主神、10名武将、7位男仙、67名金童玉女,由画面右端向左端行进。画面没有任何文字,卷尾附有1948年重新装裱时的题跋,由前至后为:徐悲鸿跋之一、徐悲鸿跋之二、张大千跋、徐悲鸿跋之三、谢稚柳跋、朱光潜跋、艾克跋及冯至译义、徐悲鸿跋之四,加上题跋装裱,全画总长超过10米。
年湮世远的绢画,其绢丝已朽败至毫无韧性和筋骨,一个轻巧的动作,甚至是呼吸,都有可能对它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而《八十七神仙卷》这幅作品,真迹从未完整展出过,甚至最近的一次展画(半幅画展开),也已经是十年前的事情(2008年,为迎接北京奥运会,《八十七神仙卷》曾在国家博物馆展览过,但限于展柜所限,并未完整展出)。正因为如此,为了更好地在观众面前呈现这幅国宝画作,避免对其产生破坏,中央美院美术馆从展厅空气、湿度、温度、安保、展柜设置等诸多方面,做了精心周密的布置,方才得以迎接这幅古画。
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特殊献礼“悲鸿生命”之古代名作《八十七神仙卷》真迹,昨天在央美美术馆首次全卷展出。这也是此幅作品封存10年后第一次对外展出。昨天上午,央美领导、教授、校友和许多学界、艺术界人士齐聚央美,见证开箱展卷的盛况。昨天下午2时,这幅真迹与公众正式见面,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到,此件名作只展三天,为了方便公众观赏这幅古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将此三天的参观时间延长至晚上8时。
成都商报记者昨天还特别联系到出席大展开幕的徐悲鸿先生的孙儿徐冀,听他讲述这件传奇的《八十七神仙卷》的故事。这件作品,是徐悲鸿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收藏之一,后来由徐悲鸿夫人廖静文捐献国家。要不是因为徐悲鸿先生第二次遇到漂泊流落的《八十七神仙卷》并重金购下,这件千古名作的遭遇和下落,难以设想。
徐悲鸿与《八十七神仙卷》
痛失“生命”
在昆明期间画卷被盗
现藏北京徐悲鸿纪念馆的《八十七神仙卷》,至今现身80年。最先发现此画的徐悲鸿,对它评价极高,两次倾其所有购买此画,将它视作自己的生命,认为“世界所存中国画人物无出其右”,在中国绘画史上有能力作此画者,“当不过五、六人”。
《八十七神仙卷》,画面以道教故事为题材,纯以线条表现出八十七位神仙出行的宏大场景。这是一幅具有传奇色彩的作品。从官方资料和徐冀的采访中,可大概拼出这件作品的流转经历。
1937年,徐悲鸿在香港举办画展,经作家许地山和夫人引见,认识了一位德籍人士马丁夫人,其父亲曾在中国任公职四十年。当徐悲鸿应邀参观她的四箱字画时,奇迹般地发现了流失多年无处可寻的《八十七神仙卷》,他当即表示要买下来。马丁夫人开价一万元,价格不算太贵,但徐悲鸿倾囊也凑不齐这笔款,他提出愿加上自己的七幅作品弥补。马丁夫人知道他是名画家,遂成交。从外国人手中赎回国宝,徐悲鸿十分高兴。依画中人物数量和身份,徐悲鸿将其定名为《八十七神仙卷》,并借张大千之口,推定其作者为唐代画圣吴道子。他在画后题写了长篇跋文以记其事,并刻了一枚“悲鸿生命”印钤于其上,随身携带,不离其身。
这罕见的幸运,不料以后竟变成横祸。1942年,徐悲鸿旅居昆明,因日机空袭,躲防空洞归来,发现门锁被撬,《八十七神仙卷 》被盗,他像被人当胸刺了一刀,感到五内俱焚,站立不稳。几天几夜,他饮食不思,因过度焦急,而埋下了高血压的祸根。10多年后,他因高血压致脑溢血逝世。当时,他曾赋诗自忏:“想象方壶碧海沉,帝心凄切痛何深,相如能任连城璧,愧此须眉负此身。”以历史上的蔺相如能保住和氏璧,自己却未能保护这件国宝,而深感痛心和愧疚。
找回“生命”
花了20万元数十幅画
1944年,徐悲鸿的一位女学生卢荫寰女士从成都来信说,他由丈夫的一位朋友介绍,到某人家看画,看到了《八十七神仙卷》。徐悲鸿激动不安,为了不使藏画的人惧祸将画毁去,徐悲鸿慎重考虑后,决定自己不去,委托一位朋友刘德铭先生去成都办理。刘先生在成都滞留了很长一段时间,不断来信要徐悲鸿寄钱、寄画,徐悲鸿便日夜忙于作画和筹款。先后寄去20万元现款和数十幅画,刘先生才终于“完璧归赵”,将《八十七神仙卷 》带到了徐悲鸿面前。徐悲鸿用激动得颤抖的手指打开画卷,见到八十七位神仙都安然无恙,仿佛没有受过任何惊扰,依旧体态丰盈、肃穆安详,但是,画面的“悲鸿生命”印章已被挖去,题跋也被割掉。徐悲鸿仍欣然赋诗一首:“得见神仙一面难,况与侣伴尽情看,人生总是葑菲味,换到金丹凡骨安。”
根据当时徐悲鸿夫人廖静文的回忆,1946年,徐悲鸿和她来到北京后,徐悲鸿便将《八十七神仙卷》交给琉璃厂金涛斋装裱,并请张大千先生和谢稚柳先生题跋。张大千先生写道:“悲鸿道兄所藏《八十七神仙卷》,12年前,余获观于白门,当时咨嗟赞叹,以为非唐人不能为,悲鸿何幸得此至宝。抗战既起,予自故都避难还蜀,因为敦煌之行,揣摩石室六朝之笔,则悲鸿所藏画卷,乃与晚唐壁画同风,予昔所言,益足征信。曩岁,予又收得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雍容华贵,粉笔纷披,悲鸿所收者为白描,事出道教,所谓《朝元仙杖》者,北宋武宗元之作,实滥觞于此。盖并世所见唐画人物,唯此两卷,各尽其妙,悲鸿与予得宝其迹,天壤之间,欣快之事,宁有过于此者耶。”
谢稚柳先生写道:“……此卷初不为人所知,先是广东有号吴道子《朝元仙杖图 》,松雪题谓是北宋武宗元所为,其人物布置与此卷了无差异,以彼视此,实为滥觞。曩岁,予过敦煌,揣摩六朝唐宋之迹,于晚唐之作,行笔纤茂,神理清华,则此卷颇与之吻合。又予尝见宋人摹周文矩宫中图,风神流派质之此卷,波澜莫二,固知为晚唐之鸿裁,实宋人之宗师也。并世所传先迹,论人物如顾恺之女史箴篇,阎立本列帝图,并是摹本。盖中唐以前画,舍石室外,无复存者。以予所见,宋以前唯顾闳中夜宴图与此卷,并为稀世宝。悲鸿守之,比诸天球,河图至宝,是宝足永其遐年矣。”
后来,《八十七神仙卷》一直为徐悲鸿所保存。1953年他去世后,夫人廖静文将此画捐献给国家。
作者是谁?
众说纷纭未有定论
不过,据媒体报道,与艺术家的赞誉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当今几乎所有重要的官方编撰的中国历代美术作品图集,都没有将它收入其中。个中原因,或与《八十七神仙卷》至今“身份不明”有关。由于该画无题、无款、无印,没有任何流传记载,所以其来历就是一个难解之谜:它到底作于何时?又是何人所作?有人认为它是盛唐吴道子的原作,有人却认为是南宋人对北宋武宗元之《朝元仙仗图》(王季迁藏)的临摹,对同一件作品的时间判断前后相差竟四、五百年。如今,《八十七神仙卷》被认为是吴道子传派或深得吴风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为央美百年校庆而举办的启幕大展《悲鸿生命——徐悲鸿艺术大展》,其主题词“悲鸿生命”就来源于徐悲鸿在《八十七神仙卷》上的题跋,这石印上的“悲鸿生命”四个字,在徐悲鸿作品中出现的次数极少,有两件宋画也有“悲鸿生命”钤印,代表他倍加珍视的作品,一般都是随身携带。加之这方印深情款款,颇富悲悯之心,也让展览与展出作品更显珍贵。
作为央美首任院长,此次徐悲鸿艺术大展不仅展出其一生创作的重要油画、国画作品,更通过书法、素描、美术教育等方面综合呈现徐悲鸿的历史性贡献,还包括了他的众多收藏作品。展览将持续至4月22日。
成都商报记者 谢礼恒
图片由杨净、陈竹现场提供
新闻推荐
3月29日,志愿者在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植树。当日,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和国内物流行业“菜鸟绿色行动联盟”共同发起的“续梦敦煌、绿色之路”公益植树活动在甘肃省敦煌市阳关国家级自...
敦煌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敦煌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