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道路苦乐相随 ——访戏曲表演艺术家马勇

兰州日报 2018-03-08 04:08 大字

京剧《六月雪》中饰演胡力涂陇剧《死水微澜》中饰演罗德生

马勇

1971年出生,甘肃平凉人,现任甘肃省京剧团团长。甘肃省委党校研究生,国家一级演员,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员。上海剧本创作中心特约剧作家。曾在大型陇剧《天下第一鼓》、《状元与乞丐》、《胡杨河》、《石龙湾》、《敦煌魂》、《死水微澜》、《官鹅情歌》等大型剧目中担任主演、主配及监制工作。在甘肃省委宣传部“情系陇原”艺术团任演出总监,曾荣获1997全省青年演员大奖赛、建国50周年献礼暨甘肃省新创剧目调演、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甘肃戏剧红梅奖大赛表演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在省内刊物发表论文数篇,独立撰写大型历史剧《伏羲》、《渎圣》及新编小戏曲频道《名段欣赏》栏目录制并向全国播放。

马勇是个自小就喜欢文艺的人,只要有演出的机会他都不会放弃。这份对艺术的喜爱,也让他最终走上了艺术道路。马勇回忆说:“记得小时候我们村上有宣传队,一到农闲,爱好戏曲的大人们就会组织起来排演一些节目。那时我因为喜欢戏剧因此一有机会就会加入进去,演个小孩的角色或是跑跑龙套。”

对于艺术执着的喜爱,让马勇在1983年有了走上艺术道路的机会。当年省艺术学校到平凉招生,年仅12岁的马勇在两千多名报考生中脱颖而出,拿到了两个招生名额中的一个。马勇告诉记者:“知道省艺校到平凉招生的消息我就坐不住了,当时找父亲要了两块钱,就去招考点报名。招生的过程很严格,各方面都要进行考核,还要看你的身体条件和嗓音等等。在平凉的初试中两千多人剩了包括我在内的两人,到兰州复试又淘汰了很多人,但我被学校留了下来。”

戏剧艺术在马勇心中一直是非常美好的,但真正走上这条道路时,首先等待他的却是艰苦的磨砺。进入省艺校他被分到了秦剧班,并开始了基本功的训练,“吃的不好,还要起早贪黑,再苦也只能自己默默去承受。”这就是当时马勇最直接的感受。但省艺校当时省内外名师齐聚,学习氛围非常好,老师们虽然严厉但都是倾囊相授。分行当时,马勇被安排学演花脸,在其恩师刘茂森、李春诚、黄新闽等严厉施教以及他的刻苦努力下,逐渐在同级60余名同学中脱颖而出。1987年,由马勇等学员组成的演出队伍代表甘肃,参加了文化部主办的黄河流域九省市艺术学习联合汇演中获得了佳绩。马勇说:“这次演出开阔了我的眼界,通过学员间的交流,我们对戏的认知有了质的提高。戏曲这个行业不能做井底之蛙,要走出去学习,交流中能发现自己的优势,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吃苦对年轻人来说绝对是一笔财富,这句话马勇的感受很深。1988年从省艺校毕业后不久,马勇等16名学员调入了天水市秦剧团工作,虽然下到了基层,生活、工作条件都比较艰苦,但每年300余场的演出,使他们对艺术的进一步实践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马勇告诉记者:“那时每年大年初三、初四就背着行李下乡演出了,到处跑,到夏季才能回到团里,但调整几天后就又下去了。随着国家对演出市场的开放,在我的提议下以我们16人为班底成立了青年演出队,这样既能创造效益,也让我们得到了更多锻炼。那时的演出,我们‘一个萝卜几个坑\’,像我除了演花脸还要饰演很多别的行当,这让我的艺术技艺有质的变化。等1991年我调入省陇剧院的时候,当年的不少师哥师姐给我跑龙套了。”

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演出经验的马勇,在调到省陇剧院后可谓如鱼得水,不久他就在大型陇剧《天下第一鼓》中担任男主角,这部戏获得了中国第三届“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导演奖”,也拉开了马勇在陇剧院23年的工作历程。马勇告诉记者:“陇剧是甘肃代表性剧种,我从天水秦剧团调到省陇剧团从剧种上就有不小的变化,为了能尽快适应工作,我潜下心来学习,多听、多看、多想,在景乐民等老前辈的指导下,我用了最短的时间融入了陇剧。”

马勇将自己一生中最黄金的青春岁月都奉献给了省陇剧院,他也在那里逐渐地成长了起来,不仅参演了《官鹅情歌》、《铡美案》等众多剧目,在上海戏剧学院的全国青年剧作家研修班学习编剧回来后,还创作了不少剧本,如大型历史剧《水洛城》、《伏羲》、《渎圣》、《贞妇劫》,现代戏《南方父亲》,新编小戏曲《血溅乌龙院》、《怒沉百宝箱》,小品《乡村120》、《大学生村官》、《黑白诊所》等,其中独立撰写的大型历史陇剧《古月承华》,参加了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北方片展演,并荣获上海“白玉兰”表演艺术集体奖,以及第三届甘肃戏剧“红梅奖”大赛剧目一等奖等诸多奖项。该剧于2014年由国家立项拍摄为首部陇剧数字电影,已在全国院线播放。此外,1995年他开始出任业务办公室副主任、主任,2002年成为陇剧院副院长。

在艺术的道路上,马勇付出了全部的努力在前行,这些都是因为他在追寻着自己的梦想梅花奖。马勇告诉记者:“1983年我进入省艺校时,第一届梅花奖诞生,当我看到当时的录像时我就知道这是我从艺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甚至放弃了更好的从业机会,而一直坚持了下来,直到我调入省京剧院,我知道这个目标需要改动了。”2014年,经过省演艺集团领导的几次谈话,身为党员的马勇不得不忍疼放弃了“梅花奖”的梦想,出任了省京剧院院长一职。因为他知道,到了省京剧院他就将离开舞台,而要全身心的投入到行政工作当中去。

谈起刚接手省京剧院时,马勇感慨地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省京剧院别说米了,连锅碗瓢盆都没有。”马勇到任省京剧院时的“惨状”大大超出了他的想象,硬件设施破败不堪,经过文化体制改革使原本140人编制的演职人员一下子锐减至77人,京剧演员只有18名,京剧专业演奏员仅6名。没有新官上任的三把火,马勇首先做的就是收拢人,通过三个月的努力,省京剧院恢复推出了第一部戏大型现代京剧《草原曼巴》。2014年恰逢甘肃省京剧院建院65周年,马勇和他的班子成员审时度势,由省京剧院向陕西、青海、宁夏、新疆各京剧院团发出邀请,倡议成立“西北五省(区)京剧艺术院团联盟”,这个倡议得到了各兄弟省区京剧院团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借助省京剧院65周年庆典暨西北五省(区)京剧艺术院团联盟正式在兰州挂牌,在兰州黄河剧场连续演出19场传统、新创大戏,以及名家名段精品折子戏,期间共邀请来自京津沪汉鲁及西北五省诸多京剧名家,让濒临关门的省京剧院终于在沉寂多年后告诉人们它依然存在。

马勇告诉记者:“我是一边恢复演出,一边到处‘化缘\’,以最短时间恢复了京剧院的硬件设施,2016年,在提高职工工资和演出费的同时,青春版《丝路花雨》申请到了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2017年我大幅度提升了演职人员的工资标准,让演职人员有了演出的积极性。今年,《情系盘龙岭》和《夏王悲歌》已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3月青春版《丝路花雨》也将继续巡演,可以说省京剧院的工作已经进入良性循环。”

虽然马勇放弃了“梅花奖”的梦想,但他对艺术的挚爱并没有改变,如他所说:“艺术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享受,不论是演员还是编剧,虽然创作、练功、演出很辛苦,但看到观众对演出和剧目认可的时候,一切都不重要了,都沉浸在喜悦当中。甘苦自知,苦乐共存。现如今我得‘梅花奖\’是不可能了,但我会继续带着省京剧院向前走,更要培养自己的梅花奖演员,这是我实现梦想的另一种方式。”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孔德胜

新闻推荐

兰州局管内热门方向5天内车票售罄

本报讯(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王思璇)3月2日,记者从中铁兰州局获悉,兰州局管内再次迎来务工、学生返校叠加高峰客流。前往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杭州、乌鲁木齐等方向的客流集中,5日内车票售罄。管...

敦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敦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