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宗颐不敢当“大师”
强词有理
□许民彤
春节前,一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在香港寓所安然仙逝,引发各界的哀悼和追思。
钱钟书先生曾评价饶宗颐先生是“旷世奇才”,季羡林先生则说他“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而金庸先生则说“有了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饶宗颐被学界尊称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更因为有了饶宗颐、钱钟书、季羡林这三位大师,文化界学术界有“北钱南饶”和“南饶北季”之说……
总之,在当代学术界、文化界,在人们的心目中,饶宗颐先生学识之渊博,涉猎之广泛,建树之卓越,是被一致公认为的国学泰斗、学术巨擘、文化大师。
但是,对于所谓的“大师”的称号,饶宗颐先生又是怎样看待的呢?
饶宗颐一生荣誉光环无数,但他一向淡泊名利,对人们频频尊称他为“大师”,并不以为意。他说,现在“大师”高帽满天飞,太多了,“其实大师原来是称呼和尚的,我可不敢当”。当他的百岁艺术展亮相国家博物馆时,他更是自谦“我自己什么都不懂……却得到了各位的留意”,表现出高度的文化自省和批判精神。
饶宗颐,学贯中西,他的学术思想、文化思想,构成了一个丰富的精神宝库。
饶宗颐十六七岁时,开始整理他父亲饶锷的遗著《潮州艺文志》,逐渐崭露头角。此后,饶宗颐曾至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作学术研究,并于1965年至1966年在法国国立科学中心研究敦煌写卷,将治学领域不断拓展、延伸,最终成为学界泰斗,被誉为当代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学者。
饶宗颐是第一位讲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学者,也是第一个系统研究殷代贞卜人物,并出版了专著。1962年,饶宗颐获得法兰西汉学院颁发的“儒莲汉学奖”,这个奖项被誉为“西方汉学的诺贝尔奖”,他也因此与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并称为“甲骨五堂”。
饶宗颐精于敦煌学研究,是研究敦煌写卷书法的第一人,正是他,首次将敦煌写本《文心雕龙》公之于世;而他独立出版的《敦煌白画》一书,则填补了敦煌学研究的一项空白。
饶宗颐一生出版过60余部著作,煌煌3000万言。他曾把自己的著述归纳为敦煌学、甲骨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含金石学)、书画等八大门类。
在中国音乐史方面饶宗颐也颇多建树,是一位资深的古琴家,其研究成果《宋季金元琴史考述》是中国近现代第一部系统论述古琴艺术发展的断代史。
鉴于饶宗颐对学术文化的巨大贡献,早在2011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把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编号为10017的小行星,命名为“饶宗颐星”。
1998年,钱钟书逝世,北境大师空缺,不久即由季羡林“递补”。2009年,季羡林也走了,留下的空缺至今无人能实至名归,饶宗颐是有些寂寞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说过:“中华文化什么样子?就饶公这样!饶公是中华传统文化呈现于20世纪的最好典型。我可以说:50年之内,不会再出第二个饶宗颐!”
饶宗颐先生逝世后,有网友称他为“未曾谋面的老师”“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还有人写下了“世上已无饶宗颐,天上又多文曲星”语句送别……
这可谓是我们内心共同的复杂感受。我们纪念、追怀这位文化老人,不只是赞扬这位老人的学术理论研究的精神,学术成就、文化贡献,更是感佩他对事业的执着,他那坚定的文化精神的信仰,感叹这个时代文化大师的稀缺,思考他的文化、精神、思想和品德的影响。
在这位文化大家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崇高的精神信念和高洁的人生风范,他的道德文章、人格特质、人生境界、文化的影响力,成为我们后辈学习的楷模。饶宗颐先生的文化人格,人生追求,精神信念,灵魂的内在态度,也应是知识分子、文化人所拥有的共同心灵,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原则,它们代表着我们文化的本质、良知和精神,更是当今中国文化界、学界,越来越稀缺的财富。何谓文化大师?这就是我们所认为的大师级人物所具有的荣誉的标志。
新闻推荐
眼看春节临近,快递停发、店铺关门,放假、回家,成了近一周的关键词。春节去哪里呢?除了走亲戚,逛商城,还有没有别的选择?近日,一份《西安吃喝游指南》在网上走红,这是湖北网友@小小小团妹和她男友,去年来西...
敦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敦煌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