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相关链接 饶宗颐:学贯中西 惠泽流芳

西江都市报 2018-02-07 16:14 大字

国学大师饶宗颐出席其铜像揭幕暨“艺聚西泠”展览开幕典礼(2012年12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鹏 摄

据新华社香港2月6日电(记者颜昊)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6日凌晨于香港逝世。消息传来,香港各界无不嗟叹惋惜和深切哀悼,对大师一生治学和问道之路致以崇高的敬意。

秉承家学 崭露头角

公元1917年,岁在丁巳,饶宗颐出生于广东潮州一个殷实的家庭,他的父亲饶锷是当地知名学者和工商金融界名流。饶宗颐自幼秉承家庭教育,博览群书,家中的天啸楼是当时粤东最大的藏书楼。

饶宗颐自幼被父亲训练写诗、填词,写骈文和散文,打下佛学和目录学基础。年仅14岁,饶宗颐即完成《顾亭林学案》一书,轰动一时;18岁就完成了父亲未完成的著作《潮州艺文志》,20岁出头就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1938年,他正式步入国学研究的大门。

1949年,饶宗颐移居香港,任教于新亚书院等学府。饶宗颐学术研究范围颇广,古今跨度甚宽。从古文字学、甲骨学、考古学、目录学,到经学、礼学、敦煌学、宗教学;从地方史志、中印关系史,到海上交通史,不一而足。除了学术以外,他在音律、书画方面的创作也是别具一格,受到广泛赞誉。饶宗颐一生治学严谨,先是与钱钟书并称“北钱南饶”;钱钟书去世以后,又与季羡林并称“北季南饶”。学术界称他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

学贯中西 著作等身

上世纪60年代,饶宗颐开始研究敦煌经卷在学术和艺术方面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走访敦煌,东学西渐,通观互补,在敦煌学领域造诣非凡。

除了通晓英、德、日、印度、伊拉克等国的语言文字外,饶宗颐还精通希伯来文和巴比伦古楔形文字,进而研究西亚历史文献。他曾穷十年之力,将世界最早史诗之一、以楔形文字书写的阿克得人神话集翻译成中文,并于1976年出版成《近东开辟史诗》。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全文翻译古代西亚史,填补了中国对古代西亚神话研究和西亚早期历史研究的空白。

在8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饶宗颐共出版了100余种学术及艺术著作、1000余篇学术论文,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除《近东开辟史诗》外,其它重要的著作还包括:1956年出版的《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1959年和1963年出版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和《词籍考》等。

饶宗颐作为研究敦煌本《老子想尔注》的第一人,其《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出版后引起了20世纪50年代欧洲对道教的研究热潮,巴黎大学中国学院更选定此书为教材。《词籍考》则为学术史上第一部以目录学和版本学研究词学的著作,其研究方法与角度为词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与基础。

在中外关系史方面最值得称道的是,上世纪70年代,饶宗颐在发表的《海道之丝路与昆仑舶》中第一个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论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因、航线和海舶,广为国内外学界认同和称颂。

饶公治学尚新尚奇,开风气、辟新域、出奇兵,在众多新鲜的领域开荒播种,创造了诸多第一:在甲骨学方面,他是第一位讲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学者;他是学术界第一位系统研究殷代贞卜人物的学者;在敦煌学领域,他首次将敦煌本《文心雕龙》公之于世,并撰写第一篇研究论文,又是研究敦煌写卷书法的第一人;他是撰写宋、元琴史的首位学者,并首次研究了西晋陆机《文赋》与音乐的关系……

乐观旷达 自成一家

除了学术成就外,饶宗颐在艺术领域也卓有成就。他的书画作品风格独特,尤以“饶氏本色隶书”而享有盛誉。他所书写的《心经简林》矗立在大屿山岛的昂坪,已经成为香港的重要地标之一。他在古琴上的造诣、在旧体文学创作等方面的成就,也都广受赞誉。

2017年9月,饶宗颐诞辰百岁之际,香港邮政特别发行一套以“饶宗颐教授画作及书法”为主题的邮票及小型张。

香港大学于2014年1月向饶宗颐先生授予“桂冠学人”荣誉头衔,这是香港大学最高学术荣誉。为表彰他在学术领域的杰出成就,香港特区政府于2000年授予饶宗颐先生特区授勋制度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

因其在国际汉学界的崇高地位,饶宗颐于2012年被选举为历史悠久的法兰西学院铭文与美文学院外籍院士,为亚洲首位获此殊荣的汉学家。2011年7月,经国际天文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由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于1978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饶宗颐星”。

新闻推荐

金狗贺岁 锣鼓喧天迎新春

◎我们永远在路上·新春走基层2月5日,由敦煌市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主办的“金狗贺岁·敦煌市2018年春节迎新春社火大赛”在敦煌市祥云广场举办。本次社火大赛分创新项目组、舞龙组、舞...

敦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敦煌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