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樊威 艺术要源于生活 更要『美』于生活

兰州日报 2018-02-01 05:26 大字

那遥远的地方阳光·记忆才仁娜姆敦煌艺术的守护神常书鸿守望阳光织女美丽乡村行之一美丽乡村行之四美丽乡村行之五美丽乡村行之六风景热土

■人物简介

樊威,1957年1月生于兰州,198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1995年结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民革甘肃画院院长,甘肃画院、兰州画院院聘画家,西北师大美术学院、西北民大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兰州城市学院美术学院院聘教授。获甘肃省“四个一批”、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称号,2017年获甘肃省委、省政府颁发的“甘肃省文艺突出贡献奖”。

其作品曾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获三等奖;作品入选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全国美展;中国美协第十三次新人新作展;第三届中国油画精品展;首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甘肃省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优秀奖。两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一幅作品被甘肃省博物馆收藏。

常书鸿先生对敦煌的贡献几乎世人皆知,因他一生致力于敦煌艺术研究保护等工作,被人尊称为“敦煌的守护神”,如何理解“守护神”这一形象?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一幅油画也许可以给大家一个答案,这幅油画就是《敦煌艺术的守护神常书鸿》,它的作者就是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樊威。

记者在远离都市喧嚣的雁儿湾艺术区见到了樊威,偌大的工作室在周末的午后显得格外寂静,正在创作一幅油画作品的他热情地接待了记者。记者问他一个人在这里作画多久了,樊威回答说:“已经好几天了,这里很安静,适合创作。对于搞创作的人,心无旁骛是再重要不过的了。我经常为了画一幅满意的作品会在工作室住好几天。”

樊威一边介绍,一边给记者翻看着他的作品。而就在此时,《敦煌艺术的守护神常书鸿》这幅作品映入了记者的眼帘:在盘旋飘舞的敦煌飞天的背景下,常书鸿先生以伟岸的身姿凝望着远方,虽然戴着厚厚的镜片,但依然能感受到他坚毅又带有探索精神的眼神。这幅作品突出地将常书鸿先生的一生对敦煌的贡献浓缩在一幅油画上,让人赞叹不已。

谈起这部油画作品,樊威陷入了深深的回忆:“我曾经在敦煌写生的时候经常聆听常先生的讲解和指导,他对我们并不仅仅是绘画技艺的帮助,而是对整个敦煌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让我们作画的时候心中有着强烈的厚重感和使命感。每当想起常先生,我都怀着强烈的怀念和敬仰之情,所以这作品是带着浓烈个人感情的。”谈起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他说:“我经过了缜密的构思。把最具有敦煌特色的飞天壁画以螺旋飞翔的方式作为背景,这样的构图让静态的飞天又可以表现出动态美,以仰视的角度突出常先生形象的高大,突出他的贡献和人们的敬仰之情,当他看向远方时,要把眼神的睿智和深邃体现出来。”因为这幅油画的反响巨大。樊威之后又复制了几幅,作为自己的收藏。

在交谈中记者得知,樊威从小就在家庭的熏陶下非常喜欢画画,但一直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直到恢复高考的那一年,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没想到金榜题名,考到了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他半开玩笑地说:“那时班上还有老三届的同学,一个班上的同学年龄差别大到像父子一样。”借助大学这个平台,他认识了很多优秀的油画老师,对他的帮助非常大,才上大二的他就以精湛的技艺创作出油画作品《殉》,并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从那时起,他就立下了画好油画的信心。

1982年,毕业后的樊威先被分配到甘肃省文联,后到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工作。虽然工作不是创作一线,但是他一直围绕美术这一领域没有离开过。工作之余,樊威经常背起行囊和画箱,开着越野车去探寻他的艺术灵感。他说:“对于创作来说,灵感是非常重要的,美妙的灵感往往转瞬即逝,所以作为创作者要经常去外面走走看看,这对激发灵感很有好处。”

纵观他的写生作品,有一种粗粝又凝炼的美感。记者问他,如果同样表现某一处的风景,油画和国画的风格会有何不同?他回答说,由于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文化底蕴不同,在处理主观与客观、心与物、情与景之间的具体关系时,都存有较为明显的思维差异,具体表现在创作理念、造型手段和空间处理等方面,但它们的共同点都讲究突出美感,将“景”、“物”、“心”通过自己的手法表达出来,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相通之美。所以这些年来我一直在互相借鉴它们各自的优势,并不拘泥于一种绘画形式。

人物画是樊威另一主要的创作题材,其中以藏族人物最为突出。藏族人物题材的美术创作也是时下许多画家研究的方向。这主要是被雪域高原人与自然和人与宗教的精神力量及神秘性所吸引,再就是对藏族民族风情有着浓厚的兴趣。用樊威的话来说,就是“可表现的素材极为丰富”。

那么在众多的反映藏族人物的油画作品中,如何让自己的作品独树一帜呢?樊威说:“艺术要源于生活,更要‘美\’于生活”,首先我不是完全地写实,我不反对写实,但是一定要加上自己的艺术创作,不然就成了摄影。把三维的立体空间转化到二维空间里,必然要有所取舍,我在刻画藏族人物时会强调突出美感,让欣赏的人也有美的享受。我觉得艺术就是要美的,美不是虚假,而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创作,就是所谓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艺术工作者要褒奖美、歌颂美,不然为何要称之为“美术”呢?

要褒奖美、歌颂美,首先要善于发现美、描绘美。这是与樊威多年的写生,亲身感受当地人生活的体验分不开的,所以樊威在创作时艺术语言的表达也极具自己的特点。樊威一边说着一边给记者看他笔下的人物,如《守望阳光》、《才仁娜姆》、《织女》等,这些人物或巧目盼兮、或浅吟低唱、或凝望远方,当和画中的人物对视时,会有一种震撼心魄的奇妙感觉,而人物的动态也很微妙,给人一种静中有动的感受,仿佛下一秒就要走出画中。细看他的画作,是把很多矛盾的因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粗犷中带有细腻;色块的运用强烈反差,但又与整幅画和谐统一;明暗的对比再加上构图的巧妙,使得人物格外突出且有层次。

记者问他如何在作品中更好地刻画藏族人物,他说:“这和对人物的细致观察是分不开的。比如西藏、四川和甘南的藏族虽然都是同一个民族,但是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穿衣打扮通过仔细观察还是能发现很多不同,而作为创作者就需要善于在这些不同点上找到共同的美感,通过作品表现出美并给人带来震撼和思考。一幅画所表现的不仅仅是画面本身所能看到的,画面中所营造出的氛围和感受更为重要。好的作品可以让观者驻足很久,看上去也许仅仅是一幅人物作品,但是可以通过作品本身想象到这个人物身后的历史背景、宗教信仰和人文情怀等。”

到目前为止,樊威一路走着、画着,笔耕不辍,现在正是他创作的繁盛期,还将有很多作品值得我们期待。他说:“我们甘肃处处是美景,悠远的大漠戈壁,巍峨的群山峻岭、充满民族风情的甘南高原……坐拥在这宝贵的艺术长廊,是多少画家们求之不得的地方,作为甘肃的画家,更应该多创作突出自己地域文化特点的作品,用自己的画笔,把甘肃的壮美山河、风土人情介绍出去。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华静文/图

新闻推荐

大漠雪景别样风情

1月29日,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名城甘肃敦煌降下2018年以来的第二场雪,连续的两场降雪,不仅缓解了敦煌的旱情,也为广大游客和敦煌市民带来了难得一见的大漠雪景。大漠戈壁披上了银色的冬装,鸣沙山茫茫黄沙...

敦煌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敦煌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