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传承陇中小曲 演绎艺术人生 记刘山三陇曲剧团创始人刘福本报记者 王谦虚 王国军

定西日报 2018-01-31 09:29 大字

他自幼酷爱戏曲,自9岁登台唱《断桥》始,70多年耕耘梨园,风雨无阻演戏,孜孜不倦授徒,终身与戏曲为伴。

他满腔热忱搜集整理、演唱研究陇曲,创编37本大戏、61个小剧、285首表演唱。他出版的《陇中小曲》一书,创编了陇曲音乐程式和陇曲打击乐,形成了系统的音乐表演程式,将陇曲搬上了戏剧舞台,实现了陇曲由地摊演唱到舞台表演的飞跃。

他先后荣获“农民陇曲艺人”和甘肃省首批“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感动甘肃十大陇人骄子”、全国和甘肃省三下乡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甚至登上央视“艺术人生”栏目,对话朱军……

他就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陇中小曲传习所?刘山三陇曲剧团创始人刘福。

组建家庭皮影戏班

为农民唱戏二十载

1938年刘福出生于安定区凤翔镇小西岔村。父亲刘永亨是陇中小曲第四代传承人。

9岁那年正月,刘福跟上母亲去外公家,外公正在给人教戏,欢快悦耳的小曲子让他听得心旌摇荡。外公看他听得入迷,就问:“想唱吗?”刘福怯生生地说:“想唱。”没想到外公爽快地答应给他教唱几段小曲子。“外公是当地的小曲子泰斗,是陇中小曲第三代传人,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刘福说,后来他就师从外公,开始了和陇中小曲的不解之缘。

9岁的刘福第一次唱戏是大舅抱着他登台,唱了《断桥》里的许官人,唱完后大舅又把他抱下舞台。“你看人家的这个娃娃唱得好啊!”这一唱刘福就红了。从此,刘福开始了长达70年的戏曲生涯。

刘福爱戏如命。10岁时,刘福跟着堂哥刘渊学会了拉二胡。13岁时,在外公和父亲的指导下,刘福学会了弹三弦。上学时在学校唱戏,被老师批评;和堂哥瞒着父亲去看戏,被父亲教训。但刘福是打不听,骂也不听。最让刘福难忘的是有一次他赶着运粪的毛驴上山,突然想起一段戏文,便将手中的鞭子一扬,随口吼出一声“我骑着快马”,高亢激越的唱腔惊得毛驴撒腿就跑,驴背上的粪撒了一路。

“那时候,没有油彩,就到药店买点铅粉,和上猪油,研成白油彩。没有黑油彩,就把燃烧后的灯花和蜡花收集起来,加点清油,涂抹在脸上。虽然比不上现在的化妆水平,但是我还是觉得好看,高兴得很!”刘福笑着说。

19岁时,刘福已经是个吹拉弹唱样样在行的小艺人。然而,真正唱戏是1961年刘福23岁那年在引洮工地上。当时引洮工程定西工区业余剧团有一个叫李锦秀的年青人识简谱。不足一年时间,刘福就跟李锦秀学会了简谱,这为他以后整理研究陇曲文化及陇曲创作奠定了基础。

1963年正月十五,各生产队到景家店公社汇演秧歌。当时刘福所在的小西岔社因人员不足,刘福一个人唱了一出《伍员逃国》,有观众调侃:“这小西岔的逃国没人追没人堵,才逃了个自在!”刘福听完心里不是滋味,思前想后,刘福决定先成立家庭戏班子,演牛皮影子戏。

1963年3月3日,对刘福个人和刘山三陇曲剧团来说,都是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

这天,刘福和他的四个弟兄组成的“63?3家庭皮影戏班”正式登台唱戏。弟兄五人搭起台子、摆开架势在小西岔村给乡亲们唱了《断桥》《双背鞭》《伍员逃国》三折戏。

“当时我下台数了一下,84个观众。”刘福回忆起当晚的情景仍记忆犹新。一场戏唱出了名气,各个生产队都请着唱,父亲刘永亨也加入戏班,父子六人一道开始了“巡演之旅”。

“那个时候,请出去唱几折戏,驴皮、羊皮的边角废料是报酬,一顿油馍、白面饭就是最高待遇。没钱也唱呢!”刘福说,“只要观众爱看我的戏,我就心里高兴,在台上演、敲、拉、打浑身是劲。”

1964年开始,刘福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学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创编了《好会计》《好队长》《改邪归正》等现代戏,不再唱老戏。1983年,刘福将自己的家庭皮影班正式定名为“刘山三皮影戏班”。

取名“刘山三”,刘福有自己的寓意——“小西岔刘家山根底下三辈人同台演戏”。1983年,刘福被评为“定西地区文化先进个人”。

刘福的皮影戏一直唱到1984年。“刘山三皮影戏班”唱戏的特点是“剧目喜闻乐见,演出认真守信,报酬不计多少。”20年来,刘福和他的皮影戏班足迹遍及全市各个乡镇和村落。

业余剧团声名鹊起

两元学费终身教戏

1984年4月21日,刘福组建成立“小西岔村业余剧团”,开始唱起了大戏。

为组建剧团,刘福把家里的一头驴卖掉,筹了690元,再加上儿子们的赞助,总共花掉了1100元的积蓄用来购置必备的乐器和演出道具,服装全部是自己制作。27名剧团成员,刘福一家爷孙三代就占了14人。

1985年正月刘福带团演出时,贴出的海报上剧团名字改成了“刘山三陇曲剧团”。刘福也凭声名鹊起的刘山三剧团而广为人知,“刘山三”成了刘福响当当的艺名。

剧团的名称变了,但剧团的性质从未改变。在刘福心中,农村始终是剧团生长的土壤,只有面向农民群众,陇曲艺术才有生命力。

为了满足山区群众的文化需求,刘山三陇曲剧团经常义务为农民演戏。剧团为了生存,有时候也收点费。用刘福的话说,“就是一碗牛肉面钱”。

50多年来,刘福和陇曲剧团,辗转于乡村小路,奔波在山间田野,为农民送戏下乡,行程16000多公里,走过9个县34个乡镇,演出戏剧1070场,演出秦腔戏50本100折,其中,陇曲6本27折40小剧。每年平均演出20多场,最多的一年演出58场,观众达200多万人次,其中义务演出511场。

刘福用“苦中乐”三个字概括50多年演戏的点点滴滴。刘福说:“当风吹得我们的手没有知觉而脸上的油彩贴在脸上十二个小时卸不下来时,那是乐;当一群人围着一个土坑,化妆的化妆,背词的背词,那是乐;当我们手拉着手爬‘雪山\’,凛冽的雪渣子也奈何不了我们的欢笑时,那是乐;看着台下的观众感受台上台下的共鸣是乐,演完戏说说笑笑是乐,坐在车上嚼着干饼子是乐,说不尽的乐。”

刘福和他的陇曲剧团更是给大山深处的父老乡亲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和享受。“刘山三”的名字,也深深烙在了陇中老百姓的心中,陇曲剧团被乡亲们地称为“咱农民的剧团”。

就这样,几十年戏里戏外言传身教,刘福在十里八乡有了许多粉丝,许多人想跟着刘福学戏。

刘福教戏得从1984年说起。那时,刘福刚刚成立“小西岔村业余剧团”不久。刘福借用了小西岔学校的一间教室办了一个秦腔培训班,每人学费2元,共招收了52个学员。为了方便更多的学员学戏,后来,刘福把家里的空房子改建成陇曲传习所,每周六和周日确定为专门的教戏、说戏时间,雷打不动。

为了更好地教戏,刘福每天总有十四五个小时趴在桌子上,学理论、写本子、谱曲儿。然后再把整理出来的资料用蜡版刻印成册,逐一散发到学员手中。

对于教学,刘福有自己的一套,从戏剧演唱的基本功“板眼”入手,再根据各自的喜好特长,吹拉弹唱因材施教。不论是谁,都要求在专修一门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学几种本事,多会几样东西。

刘福教戏非常严谨和有耐心。一次给马惠兰老人教两句戏文时,老人硬是唱不对调。妻子吴秀英说她当时数了一下,两句戏文教了22遍,她在一旁看得都烦了,但刘福依然不愠不恼地认真教。

30多年过去了,拜师学戏的学费依旧是2元,而学员可以学一辈子戏。人们不解刘福为何收费这么便宜,刘福却说:“人情贵如金。2元的学费就是师徒关系的象征。”

从1984年至今,刘山三陇曲剧团共培养戏曲骨干1643人。其中,有10人考上了专业剧团,到剧团演出过的人数达400多人。他教过的学生遍布陕甘两省12个市36个县。

2003年,刘福将剧团团长的位置传给女儿刘巧霞,儿子刘汉良任副团长。2011年,“陇中小曲”入选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刘福为传承人。

2013年,刘福创办了“刘山三老年陇曲班”。刘福说:“办老年剧团,是想给学戏的老年人提供一个场所,每周日下午给老年班学员教戏。”如今,老年陇曲班已经培训老年人5期127人次。

整理创作《陇中小曲》

把小曲子唱成大戏

走上陇曲研究的艰辛道路,对刘福来说是偶然也是必然。有一次刘福在文化馆表演弹唱,唱完后,台下的观众请求来一段小曲子,刘福愣了,因为在这之前陇曲剧团主要以秦腔唱腔为主。从此以后,刘福决定研究整理小曲子。

据资料载,陇中小曲简称陇曲,又称小曲子、弦子腔,是陇中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小调,供劳动者在庆丰收、玩社火、集会时演唱。以前民间流传的陇中小曲没有规范的剧本,没有成形的曲谱,更没有系统的理论和程式化的打击乐谱,所以长期以来,陇曲只能在地摊演唱,难登大雅之堂。

1989年,刘福创作了陇中小曲《车鉴》,开始走上了真正的陇曲创作道路。此后,刘福先后创作了多本陇中小曲折子戏,宣传反映计划生育、农机安全、交通法规、土地法、税法等的陇曲现代剧和表演唱。这些现代陇曲剧寓教于乐,为推进党的政策和法律的贯彻落实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搞整理和创作,靠的不是力气,更不是意气用事,当真正投入到陇中小曲的研究过程中时,刘福才感觉到事情的艰难和不易。经过几年的刻苦钻研和不懈努力,1990年3月,刘福终于将自己整理的《陇中小曲初探》用蜡纸刻出来,油印成册。1996年,出版了《陇中小曲》,同年出版了《陇中小曲剧本汇编》。2004年底,刘福萌生了将他数十年来搜集、整理和创编散见于各处的陇中小曲曲谱、打击乐乐谱和陇曲剧目汇编成书的想法,并于2005年着手创作初稿,经六易其稿,2007年12月,50余万字的《陇中小曲》一书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一天,成了刘福一生中最开心的日子。

《陇中小曲》一书的文字部分对陇曲进行了概说,书中共收集了62个剧本30个小调唱段、100个秧歌铰儿和陇中花儿,音乐和打击乐部分收集整理了200个音乐曲谱和60种打击乐谱。该书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践总结,第一次将零散的陇曲文化艺术整理汇编成系统的学术著作和理论教程;第一次系统地将陇曲这种民间艺术研究提高为“四板十腔四十调”的“板腔与曲牌联缀”式“混合体格”的地方戏剧。规范了传统曲剧,结束了陇曲只能口头传唱的历史;创编了陇曲音乐程式,形成了系统的音乐表演程式,将陇曲搬上了戏剧舞台;创编了陇曲打击乐,从而完成了陇曲由地摊演唱到舞台表演的飞跃。

刘福将毕生心血奉献给了搜集整理、演唱实践、研究提高陇曲这种民间文化艺术。得知自己多年的心血终于付印成书,刘福笑着说:“心情当时很激动,我多少年的心血总算没有白付出,即使我死了,这一千本书留在世上了。”提起陇曲,刘福谈兴大增,情至高处竟打着节拍哼唱起来。

刘福一生共创编37本大戏61个小剧285首表演唱。刘福说:“我把定西县志里的人物和故事基本上写完了。”他的所有剧目都是用陇曲腔调唱的,虽然有些剧本是传统的秦腔戏,但经过刘福的改编,用小曲子唱出来更圆润舒畅,听起来浅显易懂,所以在演出时老百姓都非常喜欢。

刘福说:“我对陇中小曲的贡献就是把小曲子唱成了大戏。”刘福用八个字总结了自己一生的工作:“送戏,培训,创作,研究”。

1999年4月,刘福被甘肃省文联授予“农民陇曲艺人”和甘肃省首批“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同时还被中国戏剧家协会破例吸纳为唯一的农民戏剧家会员。

2002年和2003年,刘山三陇曲剧团和刘福先后被授予甘肃省和全国“三下乡”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5年,刘山三陇曲剧团被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2006年12月,刘福被评选为“感动甘肃十大陇人骄子”,颁奖词是这样评价刘福的———“刘福为农民唱戏,也唱了一辈子的戏。朴素如草,坚韧如石。正是因为有了刘福这样的人,贫瘠的山村和刚刚富起来的农家大院才充满欢歌笑语。他紧握在手的乐器可能是低档的,但从那琴弦上飘出来的民间小曲,却融入了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和弦之中。”

2007年8月31日下午,刘福和妻子吴秀英做客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在节目录制现场,刘福讲述了自己60年的戏剧人生和人生戏剧的曲折感人故事,并把定西的特产洋芋带到了演播厅。应邀做客“艺术人生”的刘炳森书画艺术研究院中心主任、中国北京书画院院长张惠臣现场欣然为福亲笔题词:“情系家乡,艺为百姓”,盛赞刘福。

50年风雨无阻,送戏下乡;50年雷打不动,认真教戏。

如今,耄耋之年的刘福,依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唱戏教戏。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建一个档案馆,将陇曲剧团发展的历史档案永远保存下来。

新闻推荐

“数字敦煌”2017年访问量达347万次

新华社兰州1月28日电(记者张玉洁)记者日前从甘肃省文物局获悉,数字技术已成为甘肃文物保护的重要支撑。2017年,“数字敦煌”的全年访问量达到347万次,开创了文化遗产全球共享新模式。甘肃文物资源富集...

敦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敦煌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