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美文欣赏】话说涂鸦

甘肃日报 2018-01-17 05:29 大字

何永康

当学生时,如果书写不工整,老师的批语大都是“鬼画桃符”,也有个别文绉绉的老师则说是“信笔涂鸦”。一些文化人写文章或弄国画、书法什么的,也总爱说是“涂鸦之作”,这当然是自谦之词。

一日闲读,读到唐代那位嗜茶如命的“茶仙”卢仝调侃自己小儿子的两句诗:“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方知“涂鸦”的出处,原来还是一“国粹”。之前则误以为是舶来品——因为在西方一些国家,涂鸦早已蔚然成风。有的城市专门规划出涂鸦区,立起涂鸦墙,供人们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尽情挥洒色彩和才情。

涂鸦的开山鼻祖,远古先民在岩石和洞穴留下的岩画就是例证。我以为,或许正是因为有了带有涂鸦性质的岩画,才有了后来敦煌等地的壁画、云冈等地的石刻。告别原始社会,有了纸张,有了文字和艺术,国人反而不敢随意写写画画了。为何?人进化了,思想也复杂了,有了框框和禁忌。拿儿童来说,其最早的艺术实践或许就是涂鸦——在厕所和一些隐蔽的地方,用石块和粉笔画出拙劣的表意不清或有猥亵意味的图案,以表现懵懵懂懂的潜意识——而在特殊年代,这样做一旦被人发现,就会说你道德败坏。所以,那时大人教育小孩要把手管紧。

也许在最初,涂鸦只是个人的宣泄方式——或表达对社会、事件、人物的愤怒与不满,或挥发多余的荷尔蒙,袒露青春期的冲动和狂躁,也有一些人仅仅是表现欲太强,以此吸人眼球获得虚荣心的满足。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开放,现在的“涂鸦”逐渐演变成一门时尚艺术。

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解放了思想,桎梏打开了,很多类似涂鸦的行为被宽容和默许。就有那年轻的时尚达人,拿着一个喷油漆的喷头,朝墙喷出光怪陆离、抽象难懂的画面。近年一些比较有档次的“农家乐”,为招揽生意,专门开辟一面“绘画墙”,让客人在上面随心所欲地表达情绪。城里的一些超市和卖场,也有了涂鸦区和涂鸦墙,笼络那些等待父母购物的孩子们。近来,地面多维涂鸦也在一些城市兴起,深得市民喜爱。由此看来,涂鸦在中国也逐渐有了生存的空间和环境。

其实,当下最大的涂鸦区是网络,最大的涂鸦群体是网民。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为每个人提供快速的创作和发表通道,高雅与低俗共处,精品与垃圾并存,真的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这就很有必要借鉴和发挥涂鸦墙覆盖、清除的功能,不断“扬弃”,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时间久了,水落石出,高下即见;说不好还会催生出新的文体呢。

(摘自《今晚报》2017年12月6日)

新闻推荐

万亩戈壁变良田 肃州区以工业化理念谋划现代农业侧记

本报通讯员刘蓉多年来,数百万亩茫茫戈壁是制约肃州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肃州区委、区政府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现代农业,利用戈壁荒滩建设了多个集现代农业高科技展示、现代设施蔬菜标准化生...

敦煌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敦煌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